![]() |
![]() |
象珠横坑村,或为全市最小的行政村
探访九位老人的留守生活
记者 周灵芝 陈凯璐 杨成栋
家住象珠镇横坑村的陈金山笑称自己有个“最”,那就是居住在全市人口可能最少的村。他说这话的依据是:该村位于三渡溪水库西北角,全村只有42户,人口95人。
近日,记者从双舟线拐入竹川村,再从竹川村口右转,沿一条仅容一辆车行驶的沙石路前行约2.5公里,横坑村便呈现眼前。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空气清新甜润,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天空湛蓝深远,美不胜收,宛如山旮旯里的世外桃源。
横坑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安进介绍,该村山多地少,年轻的村民纷纷出外谋生。如今村里仅剩9位村民,全是年长者,最年轻的村民也已52岁。
A.
远亲不如近邻,留守村民互帮互助
村民陈安伦今年52岁。以前,他一直在外务工,最近两个月才回家修缮房子,准备回村居住。
陈安伦居住的房屋是两层的土坯房,如果再不修缮,房子就有可能会倒塌。同时,他觉得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村里环境好,生活成本低。有活干时就出去打点零工,没活的时候就可以在家里种点菜。
记者逛了一圈发现,村里到处是与陈安伦家一样的土坯房,有的已掀了屋顶,有的墙壁出现了裂纹或倾斜。“村里最新的房子是1993年建的一幢三层小楼。自那以后,村里再也没建过新房。”陈安伦说。
后来,村里的年轻人有的为了谋生,有的为了孩子上学,纷纷搬离村庄,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今年70岁的陈炳育介绍,现在常年在村里生活的只剩下9个人,如果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互相帮助。闲暇时,大家在一起说说话,就像一家人。
村民陈金山虽然已有76岁,但身体挺棒,隔三差五还会去象珠镇赶集。村民童晓花则懒得走动,平日里要买点油米等食物和日常用品总少不了让陈金山帮忙。有时候,女儿来探望她时也会带来一些美食,她总不忘给陈金山留一份。村民胡月芳身体欠佳,常常有中暑、臂胀等情况,童晓花便用她从小学会的“挑痧”来救急,且随叫随到。
“远亲不如近邻,如果不是邻居的帮忙,我恐怕凶多吉少了。”73岁的童玉芬说。5月中旬,村民们集体坐在一起闲聊,发现聊伴中少了童玉芬。大家事先都没有听说她出门,便一起到她家了解情况。一到童玉芬家,村民们发现了她躺在地上,已失去意识,于是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打电话通知她的儿女,这才救了她一命。
B.
小山村节假日格外热闹,不少游客来爬山取水
横坑村人口少,留守的人更少,但也有热闹的时候。但每到节假日,村里就特别热闹,总会有不少陌生人成群结队的“进村”爬山取水。
“很多来爬山的人,都是冲着村附近的石佛岭去的。只要站在村口,就能看到不远处石佛岭上的石佛,形状很像观音。石佛的头上还长着一丛草,就像一朵花戴在头上。在石佛的身后,还有个叫石马的景点。”陈金山介绍。在他小时候,常常听爷爷说起关于石佛岭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观音为了追千里宝马,从义乌一直追到了横坑村,观音追累了停下休息,宝马见追赶之人停下,也赶紧卧下休息。观音和千里宝马都觉得横坑村有山有水,都不愿离开,化身为石,守候着这一方的水土。
村民陈炳育说,大家取水, 看中的是村里一口叫“民生水”的井。水井什么时候打的也无从查起,但水井内水质清澈,村里至今没有安装自来水,所有村民家中的饮用水都取自这口井。每到节假日,爬山后的游客都会拿着大桶小桶来此取水带回家。
“除了爬山取水,附近还有不少景点,只是很多陌生人并不知道。”陈金山介绍,在村左侧有一座黄杜山,山上有一处地方叫“坑里”。小时候听爷爷说,那里曾经有一座寺庙,还有“经堂”,专供人拜佛念经。年轻时他去山上砍柴经过该处,还能看到许多瓦砾,那应该就是寺庙的遗址。
C.
聊聊天遛遛狗,成了村民打发寂寞的好方式
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甜润,吃的菜不用担心有安全问题,各类水果沿山种着。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枝头的柿子还高高挂着。
“平日里,谁想吃什么,只要地里田头有的,就像自家种的一样,动手摘便可,谁也不会计较。大家相处得很愉快。”村民说。要出门办事,走2.5公里土路便能搭上车,每逢假期还有“陌生人”带来“新气”,村民都觉得自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
世外桃源虽好,可留守的村民依然觉得寂寞。
“以前山上到处种着玉米,现在都荒了,四处长满了黄蒿。没办法,年纪大了,种点蔬菜自给自足,偶尔打理一下从前种的果树,基本没什么活干。”陈金山说。冬日里,大家都会坐在村口闲聊,只要缺一个人,大家便会相互询问。大家平日聊天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有时是自己的儿女长短,有时是国际国内大事。无论谈论什么,大家都是为了消磨时光,驱逐无聊。
在该村,留守村民的家中都养着狗。但他们说家中没有什么可偷的东西,养狗也主要为驱赶无聊。有时,可以牵着狗到山上或水库边转转,也看看几只狗狗相互追嬉。
“要是想孩子就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回家看看。”面对记者的建议,村民们连连摇头。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子女们在外谋生,需要养家糊口,生活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因牵挂自己而影响工作。
老人们说,子女们不在身边的日子的确感觉有些漫长,每天掰着手指算日子,只有国庆或春节这样的长假,才是一年中家里人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平日里,他们只希望子女们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就足够了。
记者给当日在家的村民拍了一张“全家福”
村里不少老房子已成了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