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棉
□应焕祺
我国在汉魏时期就有棉花的记载,那时的棉花称为“织久”“白叠”或“帛叠”。魏晋南北朝时又叫“木棉”或“吉久”。
新采摘的棉花纤维中含有棉籽,清除棉籽的这道工序叫“轧棉”,俗称“绞棉籽”。棉花晒干并清除棉籽后,古时称为“净棉”,现代叫“皮棉”。棉花只有经过轧棉,才能分离出棉籽,最终将皮棉弹松,用于纺纱、絮被胎、絮棉衣等。
人们最早是用手来剥离棉籽的,这种原始剥棉籽的方法,虽容易操作,但效率很低。后来人们发明出一种称为“擀”的工具。到了宋代, 人们才逐渐学会用铁筋或铁杖去棉籽, 称之为“赶搓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首次绘出了木棉搅车,这种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 结合滚压原理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对于棉花初加工技术来说,搅车的出现无疑是重大突破,这种工具大大提高了轧棉效率。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详细阐述并绘制了一种由一根直径较小的铁辊轴和一根较粗的硬木辊轴及两个木槌组合而成的搅车,它只需一人手足并用操作,灵活方便,适合小农经济时期一家一户使用。
搅车,亦称“踏车”“轧车”。这种木搅车,利用曲柄碾轴、挤轧等力学原理,生产效率较从前沿用的轧棉铁轴或铁杖提高了很多,是我国轧棉技术的一大进步。此前铁轴或铁杖容易使原棉积滞,不能迅速轧籽,改用此法后,棉花虽多,去籽得棉不至于积滞。轧棉时,先将搅车安装在长条凳上,用石块压住,以使其稳固,然后轧棉工匠坐在凳子上,左脚踩木档带动连接搅车两个木槌纤绳之中的铁辊轧轴使其旋转,右手摇动曲柄的木辊轴,两个辊子之间形成一定的缝隙,使之上下的铁木轴以相反方向不停地滚动。左手捏棉花,塞进两轴之间相互挤轧,棉籽被轧辊阻挡,直至皮棉从缝中通过,棉花与棉籽分离,棉籽落于内框,皮棉挤出于外。
千百年来,结构小巧、操作简易、拆卸方便的搅棉车,是民间一直使用的工具。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市农村还有人使用它。随着社会进步,如今搅棉车已被现代轧棉机所取代,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