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村拆除7.8万平方米低效厂房破转型之困
每年400万元“回购”绿水青山
□记者 张赤奎 楼蕲
本报讯 是抓住眼前利益不放,还是着眼长远主动作为?在东城街道河南一村1618名村民的眼里,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最终,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选择了后者。11月30日,在村民恋恋不舍的眼光中,一辆吊车开进该村村级工业功能分区,开始对这里成片的厂房进行拆除。这也标志着该村低效用地改造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早在2002年,河南一村采用“众筹”的模式,在华溪北侧建起村级工业功能分区。目前,该区块占地7.8万平方米,共有57幢厂房。当时,村里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租土地,由村里统一进行建设,出租给入驻企业,所有权归村里,出资人则可享受10年租金收益。
“留守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工业功能分区的关联度很高。”河南一村党支部书记王生说,10年来,尽管大部分村民并没有直接从厂房租金中受益,但“靠山吃山”,67家入驻企业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高峰期超过3000人,这些人的吃住和日常消费,大部分转化为村民看得见的收入。
然而,工业功能分区近临华溪,大量“低小散”企业入驻后,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村民也感到困惑了:是捧着“金饭碗”继续“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还是痛下决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东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河南一村村两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号召,决定对该区块进行改造。
去年,这些厂房租期届满,村两委瞅准时机,在统一村民思想的基础上,决定不与入驻企业续租,正式启动低效用地改造工作。
“按照原来的合同约定,从今年开始,厂房出租收益将收归村集体,每年能有400万元收入。” 河南一村村委会主任王胄培算了一笔经济账,这笔钱如果均摊给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到2500元至3000元。
这笔经济账,不只王胄培在算,其他村民也在算。眼看着这块“风水宝地”就要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收益,转眼间“打了水漂”,村民郑金抗用“不舒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不过,改造方案出来后,让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拆除后的工业功能分区土地一部分用于华溪河道整治,一部分用于复垦,一部分留给村里自主开发。方案中最为村民看重的,就是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为村里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王胄培看来,河南一村毗邻经济开发区和总部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明显。“这将是我们未来转型升级的主要出路。”王胄培说,“打造总部中心的后花园”将是河南一村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相关报道详见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