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挑索面担赴考

  □徐子明

  我13岁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情况和当时对读书的偏见,父亲固执地叫我在家务农。经过几年的劳动实践,加上我有争强好胜和吃苦耐劳的个性,虽是个少年,我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牛犁耖耙、种田插秧、挑粪拉车等所有农活,农闲时还帮大人出去换索面。

  过了几年,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读书欲望也重新燃了起来,平时虽口中不说,但在行动上无意中流露出来。那时父亲也明白了我的心思,不时旁敲侧击地说:本村有几个青年,家里含辛茹苦地供他们读了中学,结果读书不成才,变成四体不勤、怕脏怕苦怕累的“蛀米虫”。其实,父亲也有他的想法,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读了小学,所学的文化知识平时能应用就可以了,以后可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提高。总而言之,叫我安心在家,保一生平安,是父亲的真实想法。

  也许是命运捉弄人,有次我碰巧在县城换索面,看见墙上张贴着“徐氏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那时我眼睛一亮,好奇地往前一看。不看则已,一看心中又燃起读书的欲望。回家后,我几次想同父亲说这事,征求他的意见,但一想到他固执己见,不会同意的,加上自己心中也无底,怕考不好而成为旁人的笑话,所以,几次话到嘴边都咽住。最后,我还是想去试一下。不管考试结果如何,考不取也甘心。

  临考那天,我提早挑索面担出门,先把索面换掉,再把换来的货物寄放到山川坛徐锦完家中。徐锦完是兰溪人,原是童德和药店伙计,人缘很好。我寄放好索面担,然后匆忙进考场。

  考试后,我不动声色地沉默了一段时间,内心复杂。好在每天外出换索面,分散了这方面的心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也没什么消息,心里猜想自己是名落孙山了。

  不料,有一天我换索面回家时,父亲劈头问我什么时候去考学校的,我支支吾吾一时难以回答。那时,父亲一边把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递给我,一边还在固执地劝说:读书还是不去为好。当时我喜忧参半,喜的是老天不负有心人,我总算考取了;忧的是父亲的固执和家庭的实际,要上学真的困难。我内心斗争很激烈,既已考取,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弃之实在可惜;若真的坚持去读,家里失去劳力,不光减少收入,还要增加一定的支出。我该怎么办?

  在开学报到的前两天,我答应父亲,每个星期我换两担索面才去上学。这样既减轻父亲的负担,也减少对家中收入的影响。父亲没言语,默许了。

  我总算如愿以偿地继续上学读书了,但每周换两担索面的承诺必须兑现。每个星期日,我挑两担索面去县城换,等星期六下午再把换来的货物挑回家。但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周六回家,我必须请假。可老师不知事情真相,有几次不准请假。有时我借口回家拿米,可老师慷慨说他那里有,让我尽管拿去,害得我哭笑不得,感到尴尬。有时我怕请假遭闭门羹,只得偷偷逃回,去完成对父亲的承诺。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第二个春节过后,父亲怕我负担重,学习和家务都受到影响,劝我还是在家专心换索面。因此,我迟迟不去报到,再也没回学校读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上学读书不再是一个家庭的负担,而是对本人、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一种义务,是光荣而不可推卸的义务。如今,每临高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全面出动,密切配合。而作为一个家庭,如有一人参考,更会全家出动。那种声势,那种的氛围,那种场面,真是今非昔比,让人感慨万千。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07 2015-11-29 永康日报2015-11-2900013;永康日报2015-11-2900014;16564 2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