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陪你终老
□孙苗
读《苏轼向南》时,有这么一段描写晚年苏轼的文章:妻已经死,妾已经亡,他孤单的身影每天都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叹息。儿孙们哭泣着牵住他的衣襟,都争着要成为一根拐杖,支撑起他残烛般的晚境。那年,苏轼的儿子苏过刚25周岁,已经有妻有子,也有无数世俗的羁绊缠身,却为深爱的父亲把一切都放下了,心甘情愿和父亲一起放逐,一起承受颠沛流离的日子。
1097年的海南,是孤悬海外的一个岛,陆地上所有的道路延伸到漫无边际的海边就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从汴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苏过毅然抛妻弃子,陪着六十有二的老父亲一路南下流放。苏翁相信此去便是永诀,已经做好了到达流放地之后的打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苏过下决心陪同侍候父亲终老,此孝心苍天可鉴。
昔日固有养儿防老之说,可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每个人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立足于身边的方寸地求温饱,眼界慢慢拓展,脚步也越迈越远。在理想与抱负面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经不适用了。如今,如果一对夫妇生下一个孩子,仅仅只是为了让其留在身边侍候终老,用孝道捆绑他的手脚,用责任斩断他的追求,这对他来讲是不公平的。
朋友家有女初长成,美丽大方追求者甚多,最后女孩看上的那个男孩在外地办企业。如果仅是在外地也就罢了,听说生意遍布全球,婚后女孩会随着男人满世界跑。这着实让朋友伤了脑筋。女儿定居在中国的某个城市也就算了,女儿没空回家自己还可以去看看她,但她要是跑到国外去,一年到头几乎见不了一面啊。可是,追求幸福的孩子不就需要这样的舞台吗?我想,朋友最终会开明地放手,让孩子去自由逐梦。
现实中的苏过不是没有,但是总归很少了。生一个孩子就好比种一盆花,等它长大,看它开花,如此就好。
孩子有路让他们自己去走。我们一群朋友在一起时,不时地开玩笑说,以后孩子不在身边,大家同去一个养老院。那天先生很认真地说,他只喜欢看书,不喜欢凑桌打牌、搓麻将,以后可能会和养老院里其他老人合不来。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只要我一直都在,会帮你洗衣做饭,你就不用去养老院,除非我走在你前头了。他扭头看着我说,所以你要保重身体。玩笑过后心情似乎有几分钟的凝重。
早上在体育馆散步时,看到前面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并排走在同一条跑道上,两人有节奏地摆动着手臂,边上快速超过的人们丝毫影响不到他们从容的脚步。我想,得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这就是我们对未来最大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