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开发区

文章导航

  开发区垃圾分类全面铺开,已建4座处理站

  厨余垃圾变肥料 农村环境更美好

  24日,经济开发区第一台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在郑村正式启用,该设备可将厨余垃圾脱水脱油,再经过粉碎和生物处理,变成有机化肥。

  随着该设备启用,意味着郑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正式投入使用。开发区东区堰头村、荆山陈村、山头徐村等9个村的厨余垃圾都将统一运到郑村的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集中处理,而这些村的不可回收垃圾则将送到离郑村不远的综合中转站集中处理。

  □记者 王朱敏

  首座处理站投入使用

  厨余垃圾转换为有机化肥

  记者来到郑村有机垃圾处理房时,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正在运行,设备中的厨余垃圾刚好经过脱水脱油处理。记者爬上设备的梯子往里探去,只见原本的剩菜剩饭已经变成了泥土一样的细渣。

  “经过生物处理后,这些厨余垃圾就可以实现二次利用,转化为有机化肥了。这个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一天可以处理近1吨的厨余垃圾,而1吨的厨余垃圾,可以产生上百斤的有机肥料。”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吴鹏说。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在郑村投入使用后,给该村村民的生活也带来不小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伙子,这些米饭不能这样随便倒的,村里不是每家每户都发了分类垃圾桶嘛,厨余垃圾得丢绿色垃圾桶,烂不掉的丢蓝色垃圾桶。”正当记者在郑村采访时,租住在该村的小吴正准备将剩饭直接倒进门前的绿化带里。这一幕恰好被住在隔壁村民胡慧红看见了,她赶紧上前阻止,并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情况。

  “阿姨,不好意思啊,我下次不会乱倒了。”小吴说着,转身把剩饭倒进了自家门前的厨余垃圾桶中。胡慧红说,小吴是外来务工者,刚租住到郑村,对村里环境卫生管理的制度不是很了解,把剩饭剩菜倒进绿化带里,也是为图方便。

  “冬天还好,剩菜剩饭倒在绿化带里会腐烂,前段时间天气热的时候就不行了,我们两家又住得近,一阵风吹过,绿化带里的饭菜腐烂后发出臭味,难闻极了,也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胡慧红说。不过现在好了,村里挨家挨户发了分类垃圾桶,还有专门的厨余垃圾桶,这样一来,随意倒剩菜剩饭的陋习也可以改改了。

  郑村党支部书记郑颜乐介绍,在村党员干部不断组织宣传城乡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意义的大环境下,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强化。现在分发了分类垃圾桶后,又有专人上门收垃圾,送到中转站进行回收处理,村里乱倒剩菜剩饭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首期设立4个试点村

  以点带面铺开垃圾分类

  据了解,与郑村一样的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在开发区还有3座。开发区第一期共投入400多万元建了4座日处理1吨的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截至目前,郑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已投入使用,铁岭路五中中转站、九鼎路栋陇村中转站和西朱村中转站都还在建设当中。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开发区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该项工作,并成立开发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召开开发区、村各级动员会,制定下发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精选兰街村、陈园村、下堰头村和郑村为试点村,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开发区投入150余万元,采购农户及公共区域垃圾桶,目前已有17个村的公共区域垃圾桶完成采购,另投入18万元采购29辆可腐烂垃圾运输专用车分发到村。

  此外,开发区还在各村布置垃圾分类宣传栏29块,在各村、各主要路口悬挂横幅标语68块,绿化带宣传牌80块,入户分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启用应急广播平台不定时播放垃圾分类知识,并多次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妇女主任、卫生及垃圾分类协管员外出学习垃圾分类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


永康日报 经济开发区 00009 2015-11-26 永康日报2015-11-2600005;永康日报2015-11-2600006;16712;永康日报2015-11-2600008 2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