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购物“海啸”释放了哪些经济信号?
——“双11”消费热再透视
阿里天猫一天销售912.17亿元,京东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苏宁易购订单量呈358%的高增长……
犹如海啸般的“双11”网购潮在渐渐退去,但从中释放出的消费变迁和产业升级等新动向却正在深度演绎。连日来,记者跟踪采访最新数据分析,透视购物潮背后释放的经济信号。
新符号——“双11”彰显中国市场魅力
“‘双11’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节日。”——西班牙《国家报》如此定位中国造就的这个日子。
“‘双11’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及其网购额的增长势头,可能在近期大幅影响全世界消费品的供应。”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发出如此提示。
随着年年交易额的攀升,“双11”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和传媒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变成观察和形容中国消费的一个指标。
纽交所总裁托马斯·法利为“双11”敲钟,显示中国网购与世界经济的深度勾连。他表示,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这个“节日”之中。
为赶上中国“双11”的消费热潮,电商巨头亚马逊将美国一贯的折扣促销“黑色星期五”提前开启,在亚马逊中国网站,今年的“黑五”促销将覆盖整个11月,ebay也积极加入到“双11”的促销之中。
“双11”购物海啸的背后,释放出了中国消费软、硬环境得到“跳跃式”升级的清晰信号。从拨号上网到近几年来3G、4G宽带升级,支撑百姓网络购物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改观,此次阿里网购通过手机等无线移动购物额超过626亿元、占比达68.67%,苏宁移动端销售同比增长亦近七成;而金融支付、物流保障等供给端水平也不断提升。
“双11”零点前就已涌入了数千万网购用户,交易最高峰时每秒达14万笔、有8.59万笔支付。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说,他们为此搭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混合云架构,足以应对复杂的交易峰值。
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双11”全国主要电商企业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而快递公司近年来已运用大数据编制“天网”,优化技术、增购专机、增加人手组成“地网”,使货物送达高效精准。
“购物火爆的背后是整套商业基础设施在支撑,模式和技术创新贯穿到零售、物流、金融等全链条中,经济交融方式在改变,中国的消费市场和经济结构正发生质的改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说。
新蓝海——“动动手指”发动的消费主引擎
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较大背景下,消费已被各方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来,国家也多次就加快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出部署,这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拉动消费的重大契机。
“双11”的火爆透出诸多消费增量扩容的新信号,为中国经济注入新信心。业界人士表示:希望“双11”能成为激发、唤醒、引领中国内需的一个小小的发动机。
11月12日下午,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司认证官宣布阿里“双11”有八种产品销售创造新纪录,其中手机超过313万台、电视机超过64万台,汽车6506辆。
随着消费空间的不断拓展,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让更多消费者也将目光转向海外。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超过3000万的消费者在“双11”当天购买了国际品牌的商品。13个国家馆预售的进口食品早早售罄,10个海外商家和品牌预售额破千万。进口母婴用品、进口牛奶、进口美妆整体创下成交新纪录。
不仅是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的崛起也成“双11”购物的一大特征。在天猫,5000份宝马4S保养套餐不到2分钟被抢购一空;在苏宁,理财产品15分钟销售破亿元,苏宁影视众筹筹集资金达6835万元。
通过历年“双11”关键词,可以勾勒出一张消费升级路线图:2011年“穿”为主;2012年“吃”跃居而上;“玩、旅游和酒店消费”则从2013年开始成趋势;2014年至今,服务消费更为凸显。
“服务消费逐渐提升是我国消费升级换代的一个最鲜明体现。”阿里研究院集团公共事务部资深专家宋斐说。
新变革——
产业转型凸露升级曙光
电脑前或手机上的手指一动,背后是巨大生产链条的高速运转;而“双11”数以亿计产品订单的沉浮枯荣,也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智造”产品近年来销售迅速崛起--在“双11”销售的313万台手机中,从销售额来看华为和小米两款国产手机占据了前两位。从曾经唱主角的苹果、三星等“洋品牌”,到国产品牌占市场主导,这正是中国产品不断创新突破使然。
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不仅在国内销量攀升,在国外也成为“抢手货”。据统计,“双11”一个小时之内,有220个国家和地区买家涌入下单,3C(信息家电)产品位居热销产品榜首。在美国太平洋时间11日零点34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首单已全部点亮。
“跨境电商让中国产品省去大量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国外消费者,为‘中国制造’打出中国品牌提供了更便捷的路径,也丰富了经济转型的途径。”高红冰说。
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产品销售的火热,也印证中国服务业供给能力大大提升。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已超越“制造业”,这被认为是经济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说,如今人们的需求已逐渐从物质向文化、娱乐领域转移,与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对环境破坏小、吸纳就业多,代表着经济发展新方向。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