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文章导航

  咦,市委书记探进垃圾桶干啥?

  徐华水当起垃圾分类宣传员,走村入户调查“垃圾去哪儿”

  □首席记者 王晓鸣

  本报讯 “门口的两只垃圾桶,知道怎么用吗?”13日,天空飘着雨,西溪镇寺口村的吕桂芬正在干家务,门外走进一位垃圾分类宣传员,和气地问。

  “知道啊!蓝色桶是放剩菜剩饭的,烂不了的放黄色桶。”

  “谢谢您的支持配合!”临走时,宣传员还细心叮嘱,“一定要把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坚持下去。”

  今年初,我市启动垃圾分类“一十百千万”工程,围绕“改陋习、提素养”目标实施十项举措,树立百村(居)示范,通过千名巾帼先行,带动万人万户参与。目前,我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

  寺口村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已落实到位,但这位宣传员最关心的,是村民是否已树立文明意识。他挨家挨户走访询问,用通俗形象的话语进行宣传。比如蓝色桶的谐音是“烂”,那就意味是存放可腐烂的厨余垃圾,等等。

  这位宣传员正是市委书记徐华水。当日,他与副市长胡增强以及市委农办、市妇联的负责人,就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调研。

  雨水不断,徐华水的脚步没有停歇。当天,他分别走访了西溪镇、龙山镇、唐先镇的7个村。

  在唐先镇太平新村,徐华水连续打开5户村民家的垃圾桶,顾不得脏臭,探头仔细翻看,发现分类均已到位,脸上不由露出满意的笑容。

  该村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效,还得归功于女村委吕金娣,她巧妙地通过奖励等方式进行推广。“每户连续10次检查都认真分类才发奖品,一次不认真,奖品就没啦。”吕金娣说。

  “要充分发挥好妇女半边天作用,让她们都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监督中来。”徐华水对她竖起大拇指。

  拐过村口时,徐华水眼前一亮。他看到,有村民门口的垃圾桶桶盖绑着橡皮筋,为的是防止野狗翻食打翻桶身。他当即要求相关部门多动动脑筋,对垃圾桶的材质、结构进行优化,使用起来更方便合理。

  说到垃圾分类,唐先镇清塘庄村支书施跃元爱用数字代替“大道理”:“村里250多户,一户一天一斤厨余垃圾就是250斤,一年就有近50吨可做堆肥。那么整个镇、整个市呢?这笔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不得了哇!”

  徐华水为施跃元由衷点赞:“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能科学分类,就是惠及子孙的大好事。”

  每到一处,徐华水都义务当起垃圾分类的宣传员,走入村民家中打开垃圾桶查验实情,不厌其烦宣讲垃圾分类的意义,倡导大家都能养成垃圾分类的自觉习惯,通过举手之劳,美化环境和生活。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2015-11-16 永康日报2015-11-1600013;永康日报2015-11-1600014;15829 2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