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科普视窗

文章导航

  东西总舍不得扔?

  囤积症:当收藏变成“病”

  □通讯员 胡芳珍

  生活中,很多人有恋旧情结,小时候用过的文具盒,旧时的布娃娃,以前的获奖证书、奖状……许多东西都舍不得扔,每每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过去的难忘时光。这是一种对往昔美好的温情追忆,是对流年岁月的再次重温。可有些东西已经没有了使用价值,也没有附加的往日情怀,但有的人就是舍不得扔,不但不扔还会大量囤积,更有甚者还会特意去找寻、购买,一囤就囤了很多,这就是网上形容的囤积症。

  有囤积症的人会对一些他人眼中没有用处的东西感情深厚,而他的大量囤积往往会干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还有些人有强迫性囤积行为,就是明明知道囤积行为并不理智,所囤积的东西也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往往囤积了东西又后悔,后悔了却还是一意孤行地要再收集。囤积行为极大影响和干扰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引起重大不幸。其中,最明显的是,囤积使人们不能合理使用家里的生活空间,妨碍基本的家庭生活,如做饭、起居、睡觉等,甚至使这些活动具有危险性,因此可能导致火灾、跌倒,脏乱的环境还会造成健康隐患等。这进而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导致家人疏离,甚至威胁到周围邻居或他人的人身安全。

  囤积症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更严重、更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没有安全感或自我价值感不强引起的。一半的老年囤积者伴随老年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囤积症的负面影响在老年人中更加明显,社交孤立,跌倒,认知损害和内科并发症。囤积严重程度预测了功能残疾的严重程度,即囤积严重的其功能损害也严重。大多数患者从没有接受过囤积症的治疗。

  有关囤积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大约为1.5%,囤积行为通常是慢性渐进性发展的,有些囤积行为通常在早期生活开始,青少年期早期阶段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症状越来越重。囤积症共病中以抑郁症、焦虑障碍、与收购相关的冲动控制障碍(强迫性购买、盗窃癖和获得免费的东西)的最多。

  当前,对囤积症最强证据的干预是根据囤积症个体化定制的认知行为治疗。针对有些老年人因器质性引起的囤积症,应该针对病因治疗,如老年痴呆引起的,应该治疗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引起的,应该治疗精神分裂症,且需要专业的治疗机构进行疾病评估、风险性评估,针对个体进行个体化治疗。另外还需要家庭成员参与到治疗团队中来,将治疗始终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永康日报 科普视窗 00012 2015-11-12 永康日报2015-11-1200007;永康日报2015-11-1200008;永康日报2015-11-1200023 2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