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杰出青年

文章导航

  陈振强:填补我市篆刻国展获奖空白

  □记者 秦艳华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在这方小小的石头上,我市80后篆刻高手陈振强苦心钻研10多年,通过自学篆刻理论书籍、研读古今名家印谱,不断提升修养,他的作品达到了自然浑穆合乎法度,整齐流美富有生气的独特风格,并多次捧回国内最高级别奖项,填补了我市书法篆刻国展获奖的空白。

  近日,在静谧的紫微园一角,记者见到了这位温文儒雅的艺术家。

  在书香满屋的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内,陈振强像往常一样埋头创作。在一张长宽各2.7厘米的棉纸上,他用毛笔设计出印稿,然后将印稿水印于石上,再一次描写之后才开始篆刻。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要想把一方印刻好,必须处理好字法即篆书、章法、刀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要有合适的印石配合章法。”提及与冷门的篆刻艺术结缘,陈振强直言缘分使然。

  高中时期,陈振强寄宿在姑父家。某天翻出一块有刀痕的石头,便偷偷带回家找出小锉刀,开始了“刀石”生涯。当时,他正在练习硬笔书法,知道一幅书法作品都会用篆书字体刻的印章盖印。

  此后,陈振强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学篆刻,常常把石头磨了刻,刻了又磨,直到磨得不能刻为止。工作之后,他买来专业的印石书籍和相关用具,照着印谱描摹翻刻。那两年,他坚持每晚两小时写字刻印,并熟读刘江的《篆刻美学》,通过网上了解篆刻知识。

  不知不觉与篆刻结缘了10多年。从2008年起,陈振强开始更专注坚守篆刻艺术,通过不断阅览篆刻理论书籍,研读古今名家印谱,临摹汉印及明清流派印风,以浙派印风为主要创作方向,并逐渐形成了自然浑穆合乎法度,整齐流美富有生气的风格。

  2011年,陈振强加入市书法家协会,得到书协主席及书法界前辈的指点,篆刻水平突飞猛进。过去两年内,他13次入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的展览赛事,4次入展省书法协会主办的展览赛事,其中一次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奖和入展次数均创造了永康和金华地区的纪录,成为我市乃至浙中地区的篆刻翘楚。

  2013年,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让他一举成名。在上万件作品中,他的作品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本次展览会的最高奖,填补了我市书法篆刻国展获奖的空白,同年再次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七分篆,三分刻’的道理,说明要刻好印章,篆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诗词、美学方面知识的积累,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篆刻技艺。”陈振强说,篆刻是一门考验耐心的艺术,它不像书法作品可以一气呵成,而是要花时间精雕细琢。

  陈振强获首届全国青年篆刻艺术选展一等奖的作品《莫道华溪小,直入太平洋》,花了他2年时间。那是胡松植的一首诗《水调歌头·华溪》中的句子,因为喜欢其中的一句便开始构思,但由于字形字数难以按常规排列,经过2年思索之后才动刀,在比赛中这方作品也得到了篆刻界老前辈的认可并最终获奖。

  “获评十杰青年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种鞭策,作为我市书法篆刻界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让篆刻文化更好地发扬和传承。”陈振强说,与篆刻相伴的生活平淡而满足,现在除了定时给篆刻爱好者上课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陈振强埋头创作篆刻作品


永康日报 杰出青年 00003 2015-11-04 永康日报2015-11-0400009;14708;永康日报2015-11-0400010;永康日报2015-11-0400011 2 2015年11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