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作风树形象 真抓实干赢民心
东城街道践行“三严三实”亮点纷呈
明规矩
“三三考评法”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廉政是底线,勤政是根本,善政是关键,严实是保障。如何把“三严三实”更好地融合进东城街道,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严格奖惩,解决街道干部“能进不能出”,村干部“能上不能下”,聘用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是一个大课题。
今年,东城街道结合“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制订了“三三考评法”,对街道机关干部、村主要干部、街道聘用人员等三类人员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考评连续两次考核为不称职或末位的,分别实行撤职、调离、不列为村干部候选人、辞退等相应处置措施。
行大道凝聚人心,靠机制激发活力。“三三考评法”的推行,激发了干部工作活力,倒逼了干部干事创业。大塘王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该村班子软弱涣散,百姓不信任,工作难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多,特别是违章建筑多。可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多的村,通过“三三考评法”却逐渐变了模样,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村风、民风、村干部作风也有了转变。
村里工作难做,大塘王村村委会主任王成广想撂担子不干。朱飞勇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回去看看“三三考评法”。王成广看了以后,内心触动很大,思想有了转变,他说:“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从此下定决心改变村里“烂摊子”面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年,大塘王村从抓党员干部“六带头”开始,发动党员干部拆除自家违章建筑,带动村民拆违,开展乱搭乱建专项整治,建设美丽家园。
王成广带头自拆违章建筑,并带头做好亲朋好友和村民违章户的宣传发动、督促拆除工作。该村有一个党员,建有1000平方米违章厂房,一年租金就能收入好几万元,在王成广三番五次做工作下,终于自觉拆除。经过一番努力,大塘王村23个党员干部带头拆违34宗,面积达4000平方米。党员带头,作用明显,通过党员自拆,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回来了,该村涉及违建的村民自拆率达到了80%以上。有村民说:“村干部如果早五年这么治,大塘王村就不会这么乱了。”朱飞勇并不认同,他说,万事都没有如果,过去没做好的,无法弥补,而开展“三严三实”,就是要让我们把现在能做好的事,通过努力去做好。
今年以来,东城街道通过“三三考评法”的推行,极大鼓舞了干部士气,激发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良好工作氛围。俞美秋、王援朝、王成广等街道、村级干部的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就是东城街道开展“三严三实”以来,全体工作人员的缩影。他们都觉得,付出总会有收获,实干一定会出彩,只要脚踏实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时刻把“三严三实”装在心里,付之行动,一定会赢得老百姓的点赞。
乡镇工作是发展经济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改变干部人心涣散、干事创业氛围不浓、重点项目推进难、村民上访不断的状况,今年,东城街道通过树正气、办实事、明规矩,在践行“三严三实”的工作上亮点纷呈。透过街道工作人员奔忙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汗水与泪水,坚韧与艰辛,奉献与快乐。如今,东城街道多项民生政策落地,多个民生项目竣工,让这里的风气更正了,工作更顺了,环境变美了。
□记者 楼蕲 杨成栋
树正气,“三五工作法”改善干群关系
2012年,朱飞勇从江南街道调任东城街道任党工委书记,报到的第一天,他没来得及进办公室,就在街道会议室接待了一批上访群众一整个下午,看到了百姓哀怨的目光,听到了百姓凌厉的责骂。从那天开始,朱飞勇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以诚心让百姓归心,以信心让百姓宽心,以责任心让百姓放心。他认为,应该唤醒干部的群众情结,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让干部脚下多沾些泥土,身上多带点汗味,营造清风正气的氛围。在这种气氛下,东城街道的工作人员和各项工作逐渐有了改变。
2013年,东城街道创新推行“三五工作法”,要求干部走村入户做到“五必访”“五知晓”“五服务”。机关干部从小事做起,多敲群众门,多走田间道,多问农家事,做到脚勤、手勤、嘴勤,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
枫楼村联村干部俞美秋就是东城街道干部践行“三五工作法”的一个缩影。她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地连续十多次上门劝合,通过各种办法,破解了该村一对夫妻的十年感情坚冰。“联村干部这事做的真的是修功德啊。” 村里的老百姓如此夸赞。
通过推行“三五工作法”,东城街道干部解决了数不清的事关群众利益的家事琐事难事,极大改善了干群关系。许多百姓竖着大拇指说:“共产党干部的好作风回来了。”
办实事,“五铁”精神推进惠民工程
“千本事,万本事,狠抓落实最本事。” 这是朱飞勇一直信奉的一句话。一直以来,东城街道发扬“五铁”精神(下定铁的决心、执行铁的制度、运用铁的手段、做到贴面无私、严明铁的纪律),激励街道、村级干部到一线去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这些年,东城街道重点工程多,由于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街道内有8大重点工程曾经几年来迟迟无法推进。
要办好实事,没有一点恒心、没有一点韧劲是做不好的。下店午村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也不高的一个村。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援朝却狠下决心,在2012年启动农房改造。从制定建立拆迁政策到形成决议,东城街道干部与村干部一起改了几十稿,厚厚的一叠草稿见证了他们的各种艰辛。方案形成后,王援朝带领村干部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做拆迁户工作。
村民都说王援朝是一个很平和的人,可是遇到原则性问题,他又是一个很“顶真”的人。安置区动工兴建后,王援朝天天到拆迁安置区去转转。有一次,他发现有一排房子的第一层拷子板已经立好,一量比原定高度高出5厘米,他就做农户和木工的工作,让他们把拷子板全部拆掉,按标准重新再立。每幢房屋结顶了,他都要爬到屋顶去量,看有没有超高。
从拆到建,涉及到方方面面十几个部门,王援朝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跑,无怨无悔。老婆常常责怪他在自家厂里的时间不如在村里工作的时间多!,王援朝每次都回答:“村民让我当书记,我就该舍小家为大家,村里农房改造这样的大事,我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怎么能干得起来?”如今,该村已完成了120多户农房改造,房子漂亮了,环境变美了,“上下三处”的姑娘都喜欢嫁到下店午村。下一步,下店午村将争创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五铁”精神,东城街道的干部才会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使得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航拍下的下店午村农房改造工程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