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建设生机无限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经济开发区拿出3亿元来打造美丽园区,这是很有气魄的。河水清了,村民看着舒心;街道干净了,村民走着开心;市场秩序好了,村民进去放心……百姓美好的感受越多,政府生态建设获得的支持率就越高。
经济开发区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示范文明城市之机,加大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呈现勃勃生机(详见本报10月15日9版专题报道)。
力度首先体现在投入上。这是硬的一环。经济开发区拿出3亿元来打造美丽园区,这是很有气魄的。这个气魄来自哪里?我想,一是对科学发展观有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才是正确的政绩观;二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我省着力推行的“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发展战略。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行动上才会坚决果断。否则,这3亿元不会那么轻易投下去的。因为生态建设比较“软”,不像造路、盖楼、架桥那么引人注目,那么显绩,所以,这么一大笔钱花在垃圾处理、河道治理上,体现了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作为,恰恰是一种政治自觉,在执政能力上富有生机。
当然,简单的舍得花钱不能算是能力,关键是要选对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政治宣言,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是与生态建设有关的事,我们就可以“只管投入,不问产出”般任性。这绝对不是经济开发区的做法。生态建设,不是简单花点钱“搞卫生”,它是一场观念的交锋。在农村、小孩子随地大小便、河道里洗涮粪桶、屋后堆放垃圾等就是一种“自然生态”。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这样过来的,因此,改变很难。一些地方生态建设花了不少钱,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大笔的钱打了水漂。有的所谓治水,就是简单填埋污染河道,污染只不过从地面转入地下而已,看不见的污染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其实更大;有的补助污染企业一点钱,令其关停,可待检查一过,这些企业立即开足马力,日夜生产,废气或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变本加厉。钱花得值与不值,关键看长效。在这一点,经济开发区有开发性思维,引用经营城市的做法攻坚克难,比如,通过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建立卫生长效机制;委托实行公司化管理,使村级市场运营专业化。科学管理,也是一种生机。
最重要的生机是人的感受。河水清了,村民看着舒心;街道干净了,村民走着开心;市场秩序好了,村民进去放心……百姓美好的感受越多,政府生态建设获得的支持率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