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五大亮点汇聚“全省第一”
我市在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刷新历史记录
据《财政部关于2014年度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结果的通报》(财办预[2015]44号),我市在财政部2014年度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在全国1959个县(市)中位列第11位,跃居全省各县市第一,其中规范预算编制单项排名全国第一。获得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我市积极落实新预算法要求,深入推进财政预算改革的铿锵步履;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践行“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实干之音。在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收支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和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等方面,市财政局摸索出一套切合本市实际的做法。
亮点一
贯穿“绩效”理念,全口径预算管理更科学
我市深入贯穿“绩效”理念,以完善预算体系、规范预算编制作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细化促绩效。面对改革阻力,市财政局咬定目标,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式,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口径部门预算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全覆盖。同时,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制订部门预算经费支出标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包干管理办法,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标准。制订出台《永康市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对申报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要求填报项目申报文本。
2014年,我市年初预算公共财政收入38.82亿元,决算数为38.85亿元,到位率达100.07%;年初预算公共财政支出39.25亿元,决算数为40.64亿元,到位率为103.53%。
亮点二
突出民生重点,预算收支结构更优化
在“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下,我市坚持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思想,突出重点、讲求效益。在收入方面,我市坚持“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商旅活市、文化兴市”战略,在促进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收的同时,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54.83%提高到2014年的56.15%。我市在促进地方收入连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方面的做法得到省长李强的充分肯定,并批示“永康市突出特色,做实产业,促进地方税收收入连续较快增长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在支出方面,坚持公共预算支出的绩效思维、市场思维,在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上讲求绩效,突出民生重点。按照“市场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清理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扶持政策,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引导、救济类财政专项。同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公共基础领域的投入力度,始终与人们群众期盼同频共振。在财税改革新形势下,只要符合改革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的,就是我市支出的重点。
2014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33.28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1.91%。其中九项重点支出达到30.48亿元,同比增长11.91%。
亮点三
唤醒“沉睡”资金,存量资金再盘活
在实践中,存量过多,闲置浪费;过少,不可持续。我市处在财政紧平衡时期,但由于以往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民生项目过多过散、基建项目财务竣工决算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许多结余资金“沉睡”单位部门及银行帐户里。对此,我市积极盘活各领域财政“沉睡”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困难,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到2014年底,公共财政年终结余结转率为8.9%,总预算暂付款率为1.72%,总预算暂存款率为4.65%。
一方面,我市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减少预算代编,将原来由教育系统代编的年初预算统一纳入预算编制系统,年初项目预算编制细化到“项”。对于需要据实结算的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支出,全面实行预拨清算制度。同时,在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项目结余资金全面清查,通过预算统筹安排、上缴市财政等多种方式,大力压缩部门存量财政资金规模。截止2015年上半年,共累计清理上缴各类结余资金2.43亿元,用于新增民生项目。
另一方面,我市积极推动清产核资,摸清全市“家底”,对全市402家行政事业单位(含国有企业)开展清查。截止2014年12月底,我市账面资产总额331.75亿元。为盘活部分经营性资产,我市公开选聘拍卖机构,加强国有资产处置和公开招拍租管理,年租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仅2012年—2014年,我市就组织公开招拍租36个批次,2014年租金总收入达到8482万元。同时,积极推进土地分割转让新政落地,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市土地的流转,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利用绩效。
亮点四
防范财政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更规范
政府性债务是把“双刃剑”,在规模上唯有适度,才能发挥效益。民间流传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却在我市政府性债务中看不到一丝痕迹。我市按照全国债务审计口径确定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担保责任、救助责任的债务进行重新梳理分类,积极开展存量债务的清理甄别。从2012年开始,我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连年下降,且一直处于可控范围。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存量债务置换工作。目前,我市分配到的置换债券完全覆盖当年应还本银行贷款,并可提前偿还部分2016年到期贷款,为我市降低融资成本带来较大空间,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可用财力。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政府投资项目紧密相关,市财政局把关口前移,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作为债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政府债务归口管理制度,硬化风险预警指标约束,严格控制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三个债务管理指标,使其控制在安全线下。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重大决策的监督作用:年初安排政府投资项目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项目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参加,倾听他们意见;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项目须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列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使政府确定新增投资项目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本地实际。
此外,我市积极与资本市场对接,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在规范我市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我市民间资本(尤其是与政府合作的投资者)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举债融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政府转贷资金创新发展。为拓宽我市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我市设财政定期存款5亿元,支持农商银行设立10亿元转贷资金,通过“转贷通”金融服务项目,帮助企业转贷3107笔,金额167.63亿元;设立2亿元的工业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帮助企业转贷445笔,金额51.06亿元;由村镇银行设立“一日贷”,现已帮助企业转贷732笔,金额70.05亿元。政府转贷资金工作多次得到李强等省领导肯定批示。
亮点五
推进合理定编,供养人口严控制
“虽然没提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但是近几年,书记和市长坚持原则,不拿编制做人情。”市财政局局长施建民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认真把关下,各部门积极配合,只在工作确实需要时增编,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将编制、人事和财政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了“编办控编,人事控人,财政控经费”。
“花钱办事不养人”,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办法之一。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市对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的执行力度较好。除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我市还多措并举,引导各单位对部分公共事业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从“以钱养人”转变为“用钱办事”。
正是这五大亮点,为我市财政管理综合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显然,这一成绩也为我市财政工作跃上新台阶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下行压力大,财税工作难度就大,但是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却又离不开财税的支撑、保障及引导。”市长金政曾多次强调,面对压力和挑战,财税部门必须继续牢固树立“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继续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为我市“二次出发,创新驱动,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建设‘两美’永康”、着力“两大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记者 陈晓苏 通讯员 鲍欣晨 制图 蒋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