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民风给人力量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这个国庆长假,躺在病床上的拖拉机驾驶员徐某一定感慨万千,要不是众村民及时营救,他可能就困在落差30米悬崖的山沟里血流不止,永远起不来了(详见本报8日6版相关报道)。
遭遇不幸的徐某终是幸运的,在这个国庆节前一天的傍晚,很多村民都忙着过节或出游、山上人迹罕至之时,所幸铜山村70岁的村民陈思多正在家里干农活,同时62岁的村民陈明德也听到响声感觉“肯定出什么事了”,也好在出事现场还有一名陈山头村民,他们及时发现了这起意外事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两位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丢下手中的活,一路小跑到一里路外的对面山上;为下碎石坡滑的山崖,三人临危不惧,手脚并用,一路爬到出事的拖拉机旁。此时此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山乡民风淳朴,由此可见一斑。七旬老伯陈思多,也称得上是高龄了,在他们这一辈人身上,更多闪耀着传统美德的光芒。虽然其中很多人平凡劳累一生,平日里也不见有什么“高大上”的事迹,更不把“道德经”挂在嘴边,而且也不乏有点小农私心,但是危难之中,特别是遇到这种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们总是大义在先,公而忘私,平凡之中见伟大。尤其在民风淳朴的山乡村落,公序良俗一直驻守在这一辈人的心灵深处不曾泯灭,而且言传身教影响着后代道德价值观的走向。
相形之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城里的面貌日新月异,可是现代文明并未真正渗透人心,很多人开始浮躁,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性扭曲。其中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往日的友好,表现出互不信任,甚至社会充斥着戾气。近几年在各地频出的“扶不扶”现象,最具代表性。由此,“老人坏了”“坏人老人”的声音,在网上如泥沙俱下。因少数老人“老糊涂”甚至“为老不尊”的现象,却让整个老人群体背了黑锅,这不啻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悲哀。
坏事传千里,一丑遮百俊。在网络信息如此迅捷的当今,所谓的正能量似乎总是跑不赢负能量,也怪前者“不争气”,因为有太多的“假大空”伤了人心,使之公信缺失,进而人与人的信任缺失,价值观失判。不过,好在像我市这样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小村落,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那里的公序良俗、传统美德尚未遭污染。像陈思多这样的老人,在他人危难之时,能勇敢冲在前面,能一呼百应,能在110、120赶到之前,半个小时集结20多位村民,把困在拖拉机里危在旦夕的驾驶员徐某从深山沟里救了出来。
在这个国庆大节日前夕,在深山沟里展开的这1小时生死营救,20多人用铁棍撬、木棍扛,齐心协力把伤员及时救出,抬到公路上,送上救护车,向我们呈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他们个个都是铁肩铜臂,有担当,讲道义,他们是共和国脊梁群体中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正能量才给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