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不张扬不媚俗 尽得文人傲骨
主办单位:永康日报社 市书法家协会
独家赞助:正德堂中医门诊部
地址:龙川中路22号步行街西津桥头
(5、6、7、8路公交车站牌下即可)
市医保定点单位
电话:87133120 87365820
胡红专出生在方岩镇上里叶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酷爱写字,常常放下锄头就拿笔,替左邻右舍写对联、号箩筐,乐此不疲。胡红专的书法情结,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生根的。
胡红专在20世纪60年代读小学,每天午后都有半个小时的写字课。他总是不等上课铃响,就早早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地描画起来。一次,他打开老师批改后发回的大楷簿,不无惊喜地发现他写的“专”字上多了个红圈圈。尔后他大楷簿上的红圈圈越来越多,一张纸20个字,戴红圈的往往就有十七八个。正是这一个个红圈,仿佛一朵朵祥云,把乳臭未干的胡红专领进书山墨海,他从此立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心壮志。
然而在那场毁灭文化的浩劫中,几乎所有名家碑帖都被作为“封资修”大毒草而付之一炬。从入帖到出帖的传统书路,已被彻底堵死。但胡红专没有因此而却步,他坚信路都是人走出来的。那时,胡红专心甘情愿充当“誊抄专业户”,把别人扔给他的画满“八脚蜥”的草稿变成大字报……大量的书法实践不但夯实了胡红专的基本功,而且使他对运笔、结构、章法、气韵等心得颇多,进而形成了以书法面向大众、力求雅俗共赏为核心的审美理念。到了1981年金华农校毕业参加工作,胡红专写的标语横幅,常有干部群众驻足观赏;他抄的文件资料,不时博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胡红专披荆斩棘,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书之路。1986年,胡红专成为金华市书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改革开放后,胡红专如饥似渴地拜师学艺,补习碑帖。但凡书店有的碑帖他都有,一到节假日他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正襟危坐临法帖。甚至出差途中、上床以后,他也会像入定的禅师,或书空比划探求架构之妙,或画腹提顿体验筋骨之根。为了提高临习的效率,他广交书法界的朋友,切磋琢磨,同时还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行书班、临摹与创作班进行系统地学习进修。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胡红专终于悟出了书法艺术以形写神、随遇而变、筋骨相生、机巧独出的真谛,而且会于心而应于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从而进入了书法创作的新境界。
胡红专的书法作品不张扬,不媚俗,含蓄隽永,一丝不苟,并且笔笔有来历,处处有章法,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显示着文人特有的笔情墨韵。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保持传统书法的风骨,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的。正如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说:“胡红专,他的字外若飞仙,飘逸洒脱;內似硬汉,钢筋铁骨,一笔一划写出恒久的人格魅力。笔耘30余载,他注重学问和修养,顾其偶尔为之的作品,较偏于简远和平、雍容大度的一面。不拘于一朝一家之风格,我认为唯崇尚自然,方能成此正果。”
胡红专,别署古月,号方岩山人,室名虚谷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笔耘30余载,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比赛和展览并获奖,先后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等;获“慈善中国·爱在水墨”中国书画创作大赛金奖,“为祖国山河立传”纪念书画大师李可染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作品入编《当代艺术名人墨缘大典》《中国收藏·书画》等书刊。
《中国收藏·书画》评语:胡红专的书法,笔笔有来历、处处有章法,雅俗共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显示着文人书法特有的笔情墨韵。不张扬、不媚俗,而自有一种翰墨之香,尽得文人傲骨。
□记者 朱青恒
廉政诗一首
气清联
古贤语一则
小品诗数则
资治一则
孔子语
胡红专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