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延安派来的抗日干部结下亲密战友之情
我父亲池招远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1941年,俞慕耕任浙四区暂编总队队长,主要在义乌、永康、武义一带活动。1942年,俞慕耕到永康组织抗日队伍,经常到我家歇脚。
天冷后,俞慕耕曾捎话给父亲,希望买几床棉被。父亲就把家中的4条棉被挑到黄溪滩交给抗日部队。而家人盖破棉絮和蓑衣过冬。
彭林所在的部队在永武缙一带活动时,他也几次到我家来。一次,他还派人把一支崭新的步枪和刺刀、一个望远镜和若干子弹藏在我舅舅程显梧家。父亲怕不安全,就去舅舅家,将步枪、刺刀、子弹和望远镜用草席裹好挑回家。
俞慕耕、彭林与日寇开展游击战斗期间,把缴获的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运到我家,交由父亲保管。
1943年,彭林、俞慕耕以参加“义乌县抗日独立大队”名义,借机发展壮大共产党抗日队伍,急需武器军用物资。俞慕耕选派一名特务长带一个班,带上亲笔信,要求把寄存在我家的全部军需物资交给来人带回。信里还特别对我父母为抗日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父亲积极配合,取出所有精心保管的军械物资交给特务长,他们昼伏夜行,终于将这些武器安全运到义乌。
1944年3月,彭林和俞慕耕率领300多抗日战士重新回到党的怀抱,并正式改编为“金萧支队独立大队”。彭林任大队长、俞慕耕任政治教导员。1945年春,“独立大队”奉命调四明山整编。
抗战胜利后,父亲也曾想追随党的队伍北上去革命。不巧的是,他的病情再次加重。俞慕耕劝慰他,先在家安心养病,等身体恢复再来函相邀。没想到,这一次联系,竟然成为父亲和俞慕耕的永远诀别。
父亲池招远,在抗战初期就积极投身抗日部队,参加过保卫萧山等战役。期间,父亲热心为抗战提供帮助,并与共产党员彭林、俞慕耕建立了深厚情谊。
父亲曾写道,1939年,在浙西“抗卫总队”时,他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介绍人就是俞慕耕。后来,他也是与俞慕耕单线联系。可惜俞慕耕在1947年的战斗中牺牲,现在也无法核实。
父亲对地下党在永康抗日活动所做的贡献,现在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想说说父亲这段鲜为人知的革命经历。
原全国政协常委彭林与夫人看望我母亲程素嫦(中)时的留影。
口述者 池康健 整理 通讯员 徐庆丰
加入抗卫总队,结识两位地下党员
事迹一
1911年3月,父亲池招远出生在永康下溪池村一户贫苦农家,从小聪颖好学。虽然家贫,但祖父母还是让父亲读书。后来,父亲中途辍学。
14岁那年,父亲去武义袁泰兴南货店做学徒。祖父母想让父亲学做生意的技能,但是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父亲看不惯。
20岁那年,父亲辞去南货店的工作,回家务农。空闲之余,他就看看有关社会应用的书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目睹日军侵占祖国大好河山,立志要从军抗日杀敌。
1938年,在大伯池长根(地下党员)的介绍下,父亲加入了浙江省一区抗卫总队,出任第一大队部书记,辅佐军务。
在部队里,父亲结识了两位从抗大来的新朋友:一位是俞慕耕;另一位叫彭林。他们抗日热情高涨。父亲与他们很快结成至交。
后来,父亲知道,彭林和俞慕耕都是负有秘密使命并加入国民党军队的共产党员。父亲与彭林、俞慕耕一起策划抗日活动,共同工作生活了两年。
1940年1月22日夜,日军利用天降大雪做掩护,在汉奸的带队下,强渡钱塘江偷袭攻打萧山城。守军进行顽强奋勇抗敌,但伤亡很大,几小时后败下阵来。萧山城从此沦陷。父亲所在部队,也有不少战士牺牲。面对与昔日战友的生离死别,父亲悲痛不已。
精心照顾患病战友两个多月
事迹二
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时,父亲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重。1940年5月,父亲请假回家。当时,母亲带着三个小孩,日子过得很艰难。
父亲病情好转后,当上了本乡的乡民代表,继续为抗日做工作。
不久,战友俞慕耕也因胃出血和肺病,被送到金华医院治疗。父亲时常惦记俞慕耕的病情。9月初,父亲接到俞慕耕的来信,说他老家富阳已沦陷,没有办法回家。父亲立即启程去金华把俞慕耕接回家里养病。
俞慕耕刚到我家时,身体很虚弱,常大口大口地吐血,连气都喘不过来。面对昔日的老战友,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于是,父亲去古山请名中医来为他诊治,还叫来当医师的舅子来会诊。医生开的药,父亲都设法去买。那段日子,父亲常守候在俞慕耕的床前,搀扶他大小便。母亲程素嫦也是每天端茶送药,精心照顾。母亲听说“文武肉”(新鲜夹心肉和火腿合炖)能滋补身体,就常去买来烧给俞慕耕吃。家里没钱,母亲就把娘家给的首饰和100把私田卖掉。
两个月后,俞慕耕能下床活动了,他深情地对我父母亲说:“我这条命是你们夫妻给的。”11月底,俞慕耕洒泪辞别父母。回到部队后,他还托人捎来鱼鲞、墨鱼。
赠送棉被并冒险帮抗日部队保管军需品
事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