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转型成效明显
我市连续三年获全省工业强县先进
□记者 施娟 通讯员 陈逗逗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抓好当前工业经济座谈会上获悉,2014年度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报告正式出炉。我市以55.87分在全省90个工业强县(市、区)中名列第17位,在总量规模同处二档(规上工业产值为500亿至1000亿元)的18个县(市、区)中,我市排名第3位,居金华各县(市、区)首位。这也是我市自2012年该评价开展以来连续第三年获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是对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转型水平的一个综合考量。作为全省工业占比最高的县市,我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改革积蓄发展优势,踏踏实实做大做强实业,实现了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五个一级指标提升明显
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
据了解,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主要对象为全省90个县(市、区)。评价涉及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2014年度我市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分别为54.4分、54.4分、65.9分、55.9分、49.5分,在全省工业强县(市、区)中分别列第25位、18位、22位、43位、21位。与2013年相比,我市五个一级指标都有明显提高,综合评价得分提高2.53分。
另外,从具体评价指标看,有几个指标提高明显: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提高0.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1.7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6.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提高2.76个百分点,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提高38.6元/吨。
“‘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先进单位’的荣誉是对我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市经信局负责人说,接下来,我市将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装备、现代五金”三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提升,加快工业强市建设进程,构建我市经济发展新格局。
企业研发投入加大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近两年,顺虎铝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的订单量同比增长20%,员工经常要加班。”顺虎铝业总经理程拥军说,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顺虎铝业通过不断技术改良,生产的铝镁合金质量大大提高。“目前我国高强度7075铝合金板相当短缺,基本依赖日韩进口,市场容量很大。”而该公司的主导产品正是7075铝合金板,它能够取代钢板、铜板,可应用到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上,甚至可用于航天航空工业、高端制造、高速列车等等高精尖领域。
在新产品的带动下,顺虎铝业的发展前景乐观,铝合金板年产量达2万吨。“我们每年都有很大的研发投入,主要是依托一些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程拥军说。
据介绍,顺虎铝业生产的铝镁合金板材已成功进入富士康公司的产业链,而众所周知的苹果手机的外壳材料,一部分就是用他们公司的铝镁合金进一步加工而成的。“不得不说,这是对我们产品的一个高度肯定。”程拥军的话里透着自豪。
在我市,像顺虎铝业这样凭借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加强自主研发来提升竞争力的例子不胜枚举。2014年,我市共完成技改投资53.89亿元,实施机器换人技改项目211项;投资从传统产业转向国家鼓励的三大产业,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占比分别为39.46%、23.10%、47.76%。全市规上工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11.5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比2013年增加2.11亿元。在规上企业中,60.8%企业有新产品产出,全市新产品率为34.84%,同比提高了11.78个百分点。
工业强市的保证是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为提升工业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我市一直举措不断,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引进各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走内生增长之路,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科技实力与品牌实力。
2014年,我市全年组织开展“科技架桥、院士专家行”等各类招才引智活动24次,引进“国千计划”专家1人、“省千计划”专家2人。积极筹建浙江斐络重点工业企业研究院、3D打印应用研究院、永康意大利农机企业(中国)中心。继续举办“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中国(永康)工业设计展”。获专利授权4014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54项,均居金华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研发机构7家。
产业不断升级优化
赢得更多市场话语权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格局调整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形态复合化、产业体系集群化、资源化循环利用趋势愈加明显。我市顺势而为,把转型升级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来抓,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据了解,2014年,在规上工业中,五金八大行业产值813.8亿元,占比为89.7%;其中,金属材料、门业、车业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14.3%、11.6%、11.1%。三大主导产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占比最大的三个行业大类,分别是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9.3%,高出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产值占比达到了50.8%,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增加值104.11亿元,占比达到了53.41%;三大主导产业的利税总额也是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市平均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了43.59%、75.96%、20.7%。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有114家次企业主导或参与42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645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主导产品生产执行标准采标的企业数326家。全市共有20家企业获得各级政府质量奖,其中15家企业获得了永康市政府质量奖,5家企业获得了金华市政府质量奖。全市获中国名牌产品6只、浙江省名牌产品56只,金华名牌50只。获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9只,省著名商标70只,省知名商号25只,金华著名商标99 只;获国家出口产品免检企业3家,位居全省前列。
清洁生产逐步推广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走进正阳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长达100多米的铝压铸件清洗、喷涂自动生产流水线让人眼前一亮。这条生产线整合了清洗、喷涂、搬运等工序,配置了自动喷淋、防尘隔离、污水处理等系统。正阳公司总工程师助理胡万里介绍:“以前的生产车间油漆满地,工作环境不理想,去年我们耗资300多万元引进了这条自动化流水线,不仅人力成本大幅减少,还使得整个生产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产品品质也得到很好的提升,操作也更省心。今年公司还引进了自动铝压铸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0万台电动工具铝件生产能力。”
据了解,正阳公司只是推行清洁生产的引领者之一,目前我市已有不少企业纷纷加入了绿色发展行列,在生产过程做“节”字文章,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去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万企助治水行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和绿色企业;在重点用水行业中,选择一批用水大户,开展节水型示范企业创建试点工作;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化节水管理,实现工业经济与水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同时,组织5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浙江安德电器有限公司、正阳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已经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2014年规上工业用水量5835万立方米,同比减少2000多万立方米,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达334.1元/立方米。
永康,这个靠工业起家、靠工业兴市的经济强市,如今正沿着年内冲刺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的目标任务,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发展实体经济不放松,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跨越!
全市规上工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11.5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在规上企业中,60.8%企业有新产品产出,全市新产品率为34.84%。
获专利授权4014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54项,均居金华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研发机构7家。
去年,我市共完成技改投资53.89亿元,实施机器换人技改项目211项。
规上工业中,五金八大行业产值813.8亿元,占比为89.7%;金属材料、门业、车业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14.3%、11.6%、 11.1%。
我市共有114家次企业主导或参与42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645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中,主导产品生产执行标准采标的企业数有326家。
去年,全市规上工业用水量5835万立方米,同比减少2000多万立方米,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达334.1元/立方米。
我市推进工业强市建设亮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