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见证抗战

文章导航

  父亲加入

  抗日医院救死扶伤

  □通讯员 萧明德 郑苏芹

  我们的父亲萧幼雄,出生于1910年,原籍浙江海宁。1927年,17岁的父亲在上海神州医院学医,1936年起在上海南京路徐伟石诊所任助理医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火迅速燃遍全国。8 月1 3 日,淞沪会战爆发,徐伟石诊所开始遣散人员。父亲看到8月25日杭州的报纸刊登招聘抗日医院医务人员的消息,就与祖父商量,决定去杭州应聘,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父亲到杭州后,了解到招聘单位是陆军医院。该院由其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管辖,由于抗日伤员剧增,遂设置浙江省抗日辅助医院20多所。当年9月9日,父亲参加浙江省抗日第一辅助医院。父亲是第一个到医院报到的救护人员,药品器械尚未运来,已有数百名伤病员送到临时救护点(杭州潮鸣寺)。父亲看到抗战士兵遭受枪伤的惨烈场面,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马上投入抢救伤员工作。11月,松江、嘉兴告急,时局十分紧张,上海抗日伤员每日来杭州的不计其数,民房里、街道边都是伤病员,上级决定将省抗日第一辅助医院迁往永康。当时钱江大桥已被炸毁,医院就从水路迁到永康。由浙江抗日后援会安排医院设在石柱镇下里溪村,收容伤员、难民,并服务当地民众。

  一个月后,大量伤员转到永康,下里溪的10座祠堂全部用来收容伤员,这时医院可收千余名伤员。其时医院接收的伤员以北方部队和杭嘉湖一带弃笔从戎的学生居多,也有新四军的官兵入院。由于交通中断,药品和医用材料奇缺,有些伤员伤势严重,故常有死亡。死后均以一人一墓安葬,墓前各立石碑,刻有姓名、籍贯和任职情况,丛葬在牛筋岭南侧塘花村附近楼园山一带,计有200多座。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慈善人士发起,将所有骨骸拾移到牛筋岭北侧和尚山脚。

  省第一辅助医院院长孙宾甫(原浙江医院院长)、浙江省医专校长盛佩葱等大部分医师都是浙江医专毕业的,不少曾去外国留学,当年都算得上是高级医师。父亲在该院被聘为外科医师。他勤奋好学,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在老百姓中声望很高。据永康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二辑记载:1939年3月日寇飞机第一次轰炸永康县城,倪梅英被炸伤压在泥墙下,经父亲救治脱险,20世纪80年代仍健在。1942年上半年,前仓村一位农民兄弟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破肚皮,肠子流出腹外,生命垂危。当时父亲正带领全家逃难到该地,立即在简陋的民房里为这名农民动手术,把肠子复位缝合包扎,挽救了这位同胞的生命。

  1940年,医院曾一度迁往宣平县(现属武义县管辖)俞源村,约半年后又迁回下里溪,直到1942年5月永康沦陷前夕,医院迁往龙泉县和云和县。当时院长要求大家先将伤员转往后方,然后再转移医院物资,并指定父亲最后护送职工家属离开下里溪。不料出发的头一天晚上,石柱大桥被日寇炸毁,公路交通中断,日军已到古山。父亲与一部分医院职工家属半夜逃出下里溪村。第二天,敌人入侵下里溪村,医院很多物资和私人物品被劫持一空。我们的小叔萧乔年转移至云和后不久,被日寇飞机的炸弹击中,惨死在云和城关大桥下。当时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无法步行去龙泉和云和。父亲一头挑着家什,另一头挑了才六个月大的儿子萧正德,身后跟着老祖父和叔叔姑妈,四处逃难流亡。村民知道父亲是医生,要求父亲为他们治病,后来全家暂住在前仓镇石雅村避难,并在荆州、后吴、前仓、界牌一带流动行医。农历八月下旬,日寇撤出永康,父亲来城里为友人看病。当时永康城里没有西医,在友人孔振奎的动员下,1943年初,父亲开始在永康城里开设诊所直至新中国成立。

  (萧明德、郑苏芹分别为萧幼雄的长女、儿媳)

  萧幼雄晚年照片


永康日报 见证抗战 00007 2015-08-23 永康日报2015-08-2300007;永康日报2015-08-2300008;8915;永康日报2015-08-2300009 2 2015年08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