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洪塘村山上“狮子”为何没有舌头
相传先人为了保护村民平安把它炸飞了
发现一
据介绍,每年正月初一,洪塘村口的池塘前会举办“牵水牛”活动。那天,各家各户围着池塘岸边摆好爆竹一起点燃。顿时,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村民说,“牵水牛”活动在村里已流传了上百年。
朱雄恩介绍,该村现有村民180多户600多人。祖祖辈辈在这个天然大牧场上放牛放羊,以前那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先辈,为了发展畜牧业,决定在每年正月初一午时把全村的牛集中在村前的大塘边,绕塘岸一周,以求得农家吉祥、耕牛健壮。选这个日子实际上是让大家比比看看,谁家的牛养得最好。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村里的养牛业发展得很快,最多时村里有七八十头牛,成了一个大牛市。于是,以前正月初一的时候就能看到全村人“牵水牛”的壮观场面。
村民反映,以前“牵水牛”活动,大家把装扮好、披红挂彩的牛牵出来,集中在塘岸上。而牛多埠头少,在鞭炮声中喝水时,难免会有几只牛被挤到塘里洗冷水浴。特别是不会游水的黄牛,浮浮沉沉、来来回回。塘岸上围观的人群大叫大喊、追放鞭炮,不让其上岸。按习惯,大家闹够了,把牛安顿好,再浩浩荡荡地绕塘一周,谢过天、拜过地,放着鞭炮,各自把牛牵回家。
该村村干部任岩红说,现在村民富裕了,不再靠养牛为生了,但村里“牵水牛”的风俗还是不变。每年正月初一村民还是会到大塘岸边放鞭炮,以求吉利丰收。
村里至今还保留着13个插旗墩。
传说中被祖宗炸下的“狮子”舌头。
□记者 周灵芝
“我们村风景秀丽,村中不仅有天然的石狮,老祖宗留下的插旗墩,还有独一无二的‘牵水牛’活动。”近日,家住西溪镇洪塘村的村民任文权来电反映,他特别喜欢看《永康日报》,看了报纸上的《永康新发现》栏目后就特别想邀请大伙去看看。
任文权今年47岁,在西溪镇经营一家桶装水店,每年夏天是他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可一听记者要去实地看看,他立马就放下了店里的生意,拿着砍柴刀出发了。
路上,任文权热情地介绍,洪塘村地理位置特殊,一首村歌将该村的特殊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进村后,大家就听到82岁高龄的村民任昌松正哼唱着村歌:洪塘是个好地方,塘岸三棵樟树娘,樟树底下好乘凉。上凹山脚当晒场,一条西岭到古山,一条铜岭到方岩。一条黄仙岭通柏岩,黄仙岭脚有农家,一条大道通西溪,村民归出好挣钱。
来到洪塘村的西岭脚下,大家才意识到任文权带砍柴刀是“英明之举”。放眼望去,那是一片茂盛的山林,青翠碧绿,风儿轻吹,发出沙沙的声音,煞是美妙。
可是走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根根荆棘横七竖八地躺在山道上。任文权用柴刀轻轻一挑,山路便显了出来。
“其实村民都特别爱爬狮子口,每年的正月初一,村民都有带着一家老少爬一趟狮子口的习俗。老一辈有一种说法,叫‘正月初一爬上狮子口,一年健康不用忧’。”任文权说。冬天的时候,狮子口的树木和杂草明显没有夏天茂盛,上山所需时间约40分钟。
按照当日的天气预报,气温最高达38℃。记者随任文权爬山时正值13时,算得上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行走在山道间,感觉比呆在空调房里还舒服。
走到半山腰,一整片“扁豆林”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树上密密麻麻地挂着毛茸茸大豆夹,有30厘米长,重约50克。任文权说,村民都叫它“老虎豆”,能不能食用不知道,不过山林里到处留下了野猪寻食的痕迹。
野生的灵芝、开得正艳的曼沙珠华,还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在山路上穿行,总能发现令人眼亮的植物。累了,席地而坐,走不动了,路边随便捡根木棍就能当拐杖,助上山一臂之力。
不知不觉,狮子口出现在了眼前。初看,是块呈“>”型的巨石,最高处约1.7米。从岩石的左前方看,神态略像一头打哈欠的狮子,而头正好朝着洪塘村方向。
洪塘村党支部书记朱雄恩介绍,关于狮子口,村里还流传着一个老少皆知的传说:相传,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狮子。在很早很早以前,狮子驮着文殊菩萨远游回到住处后,急需休息,拨开云雾往人间一看,发现洪溏村有山有水,便悄悄地躲到西岭休息。它吃着洪塘村人进贡的食物,却把农家宝贝的粪肥拉到了西岭的另一面。
村民耕种少肥,次年欠收,便向玉帝告状。玉帝将村民反映的情况告诉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一怒之下将狮子化为成石头,要它常年守候一年来给它吃喝的善良村民。又过了很多年,村里有位老祖宗觉得狮子嘴对村庄,吃着洪塘村的饭,却破坏了村里的风水,干脆把狮子的舌头炸了。
果真,在离狮子口不足百米的低洼处,一块巨大的石头直直地竖立着,不仅长而且还呈扁平状,很像一根舌头。
从西岭下来,回到洪塘村。村口长着一棵百年樟树,枝叶十分茂盛,许多村民正在树底下乘凉。离树不足10米之处便有一口池塘,池塘边摆放着很多巨石。朱雄恩介绍,这些巨石其实是插旗墩(又称旗杆石),周边有雕刻,呈四方形,底座约为0.64平方米,高约1米,每个重约200公斤。以前,村里有20个插旗墩,可如今只剩13个了。
这些插旗墩是什么时候来的?从哪里来的?村民们都称不清楚。只是听老一辈说,很久以前村里出了一名“天官”,插旗墩便是“天官”府插旗用的。如今,其中一个旗墩上还竖着一根旗杆,是一根柏树做的旗杆,直径约10厘米,长约3米。
朱雄恩说,村里没有宗谱,谁也说不出哪代出了“天官”。为搞清楚这些旗墩是怎么来的,他曾请一些文物爱好者到村里研究,可他们也说不出个究竟来。因为很多地方出现的旗墩往往在一旁刻有年代,可村里的13个旗墩上没有日期标志。为此,村民开玩笑称,哪位大仙看中了该村的风水,不知从哪里搬来的旗墩用于强身健体。
村里“牵水牛”习俗流传了上百年
至今保存13个重200公斤的插旗墩
张着大嘴的“狮子”边立着一根“舌头”
一洪塘村村民爬上了狮子口。
发现三
野生的灵芝
成片的野扁豆
开得正艳的曼沙珠华
发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