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开服务“小灶”,双赢之举

  最近,市民张大伯在城区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不巧的是,就在卖方催着办理过户手续的当口,张大伯突发急病住院了。市房管会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安排工作人员携带相关资料,来到张大伯所在的市一医,为其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详见本报12日4版相关报道)。

  提到“开小灶”,人们通常想到的可能是“走后门”“特权”等字眼。但如果是政府办事机构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开的“小灶”呢?那又该另当别论。就像张大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窗口去办理房产过户手续,但买房人又催得急,怎么办?

  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房屋买卖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场。碰到这种情形,谁都会着急,更何况卧病在床的张大伯。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严格按相关规定办事,本无可厚非。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好在工作人员没有死抠规定,而是适时变通,在核实情况后,送服务上门,为张大伯开起了“小灶”,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报道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工作人员病床前办理房产过户手续的具体经过和细节。但设身处地地想,这肯定是很温馨的一幕,张大伯看到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内心肯定会充满感激。在此,要为市房管会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这种做法“点赞”。

  政府办事机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向来为百姓所诟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地方的干部作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现象得到了较大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个别地方的少数工作人员人为设置“障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比如“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手续盖18个章”等奇葩事件还时有发生。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了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为人民办事设多道“障碍”。

  我们通常说,为企业服务、为群众办事,要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关键还是要端正态度、放低姿态、摆正位置,真正理解“服务”的内涵。只有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切以群众的需求出发,接待群众时说话语气和善一点,脸上微笑多一点,办事效率高一点,哪怕事情一时半刻办不下来,群众享受到了温馨的服务,只会给你“点赞”,不会给你“差评”。

  今年以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为新形势下干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尤其对与群众接触最直接的服务窗口来说,更要转变工作作风,在“实”字上狠下功夫。

  亲民之道,贵在存乎于心,重在践之于行。只有把做事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才能真正服务于民。群众的需求是具体的,为民办实事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更要时刻放在心上,付诸行动。就像报道中提到的市房管会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时不时为群众开个“小灶”,为张大伯们送上点“惊喜”,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既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又树立了正面形象,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这种服务“小灶”,多开一点其实也无妨。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只有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切以群众的需求出发,接待群众时说话语气和善一点,脸上微笑多一点,办事效率高一点,哪怕一时半刻事情办不下来,群众享受到了温馨的服务,只会给你“点赞”,不会给你“差评”。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2 2015-08-16 永康日报2015-08-1600019;8534;永康日报2015-08-1600020;永康日报2015-08-1600022;永康日报2015-08-1600021 2 2015年08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