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本土地证凝聚无数的汗水
记者赴前仓镇体验宅基地确权登记收件过程
“村里有的房子是父辈留下的,有的是父辈的父辈留下的,有的倒了一面墙,有的空闲在那里很多年没人住,有些想要办证也没有房屋土地批准材料。”璋川村民陈村中63岁,当过2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深知村里农房状况复杂,而且村民的心态也大不相同,办证其实挺辛苦的。
余文东证实了这个说法。他说,他在一个村曾见过一对兄弟,前一秒还商量面积谁多谁少的,后一秒就因为谈不拢,毫不客气地拳脚相见。有的村民到登记现场看了看说:“我不想回来,家里就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没人住,但我妈非要我赶回来不可。”
除了余文东,在现场登记的还有一男两女三名工作人员。周文红是安徽人,说话轻声细语,遇到问题耐心用普通话解释,但是遇到价值观相差太大的村民他们不知从何入手,只有反复解释,常常一天解释下来,喉咙沙哑甚至声带水肿。
要是有人觉得办证复杂又没什么用,跑到收件现场散布负能量,工作人员还是非常配合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房子能办证,搭在西瓜棚旁边的简易房子,老家坍塌了一半的没人住小屋,铁皮屋顶的钢棚……”“简易房不能办,铁皮屋顶不能办……修补拆建过的房子我们要到村里实地去看过。”一一解答,令这位村民找不到可指责之处。
当然村里从来不乏耐心、热心的村民。余文东说,有的村派老会计现场核对收件交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有待补充,一些村民们还拿来西瓜请他们消暑。当天,璋川村党支部书记任德成全程陪同,要是遇上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他一个个把村民领到工作人员面前让他们帮忙解释。
当天来办理证件的人员较多,下午才过了两个小时,打印机的油墨就已经被用完了。余文东蹲在地上清理墨盒说:“第二天、第三天来登记的村民会更多。”他们已经去过31个村,早已发现这个规律了,许多村民第一天还抱着围观的心态,第二、三天便排队到门口,来的村民更清楚自己要带什么材料,这样他们其实办事效率更高,因为口耳相传间,村民们已经对确权登记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
几个月努力下来,前仓镇登记成果让人倍感欣慰。因为工作出色,在今年的2月份,他们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我市确权登记工作中的一匹黑马,发证量位于各镇街区之首。该所土管员章李鸽告诉记者,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地籍登记工作,国土所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已经招聘7名专门登记办证的工作人员,包括上门收件的4名工作人员。
目前,这些工作人员已经完成了32个村的登记收件工作。“这个村收完件可以休息了吗?”记者带着好奇问一名工作人员,她拿出日程表说没有,接下来还有6个行政村,而且按市委市政府要求,11月底前各镇街区宅基地登记发证量至少要达到户籍数量,他们离目标还有差距,任务还是被排得满满当当的。
在前仓镇璋川村,前仓国土所的四名成员一大早就带了表格、复印机等材料设备,入村委会办公室为村民收集土地登记材料。他们开展的是土地登记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办件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步,不是因为程序复杂,而是每家每户人口房屋情况不同,来咨询的村民认知也不同,造成解释工作繁琐而困难。
3日,记者跟随这群办证人员体验收件过程,发觉心路历程一言难尽,涉及的情况有些复杂难以一一详解。难怪有人说,每一本土地证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村民从千里之外赶回
谨慎对待确权登记手续
接触了32个村的村民
工作人员感动委屈一言难尽
村民陈村中家里只有50多平方米的黄泥墙老房子,出生后就一直住在那里,而且房子一直保持原状多年,没有经历红砖的修修补补。“他只要交身份证和户口本的复印件,填写好登记的申请书等材料,便可以轻松地拿到土地证。”前仓镇原农办主任、工作人员余文东拿出他的户籍档案袋说,这种登记情况是最直接最简单明了的。
相比而言,村民林女士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她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改嫁到其他村,仅有的户口本是红色的而且还遗失了,没有了办理土地证的有效凭证。如果要办理土地证,她还要拿着身份证,去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再办一份新户口本。听上去有点麻烦,但她笑说,虽然人在杭州,但父母留给她的至少是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现在是用不到,万一以后政策有变,有个土地房产的凭证还可能享受政策的补贴,并主动咨询工作人员了解办证方式。
“像我亲戚这种父母双亡、自己的户口不在永康的情况,继承怎么办?”一位村民看到贴在村委会门口的宗地图,指着其中一户40多平方米的房子问工作人员。一位扎马尾的工作人员上前解释:“您亲戚这种情况,需提供双亲的死亡证明,因为不是本村集体成员还需村集体同意使用土地。”而且由于涉及继承问题,继承人还要交一份具结书和一份亲属关系证明,明确其他顺位继承人确实放弃继承资格,同意由其继承。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不少村民还是从杭州、新疆等地赶回来办理新土地证的,有的还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问工作人员:“我女儿现在还在外面,这几天不回来是不是不能办证了?”工作人员叫他们放宽心:“不用着急,还可以到镇里国土所去办的。”
上门收件是前仓镇不成文的做法,既方便群众又能当场解答宣讲,像璋川村就有700多人230户农户,该所灵活地安排四天的上门收件时间。在上门收件之后,只要村里房屋宗地已经进行过数字化测量,每个村民只要带全材料,都能到国土所一次性申请登记。
1992年时,我市曾全面收集农村地籍登记材料,为村民办理红封皮的土地证,虽然办理部分最后未能普遍登记发证,而且由于撤乡并镇、撤县设市等历史原因导致许多材料遗失,但是时隔23年,为了解决遗留问题,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国土部门再次启动农村土地登记,将农民土地更新登记归档,并且为便民利民以免收任何手续费工本费的方式,进村上门收件,开具收件单让村民拥有收件凭证,放心等待领证。
这无论对于参与工作还是配合工作的国民,都是一件与有荣焉的事情,因为完成土地登记,将促进宅基地管理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为下一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后续的土地改革、土地流转提供产权基础和法律保障,牵涉的内容方方面面,每个人的一小步,正逐步成为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一大步。
每一段历史的变迁总有着无数的见证者,而我们现在正见证着历史变迁的一刻。虽然它看上去那么平凡,而且还充满辛酸的泪水和疲惫的汗水,但多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一刻,我们会知道它是多么地令人骄傲且充满意义。
■相关链接
□记者 陈慧
工作人员向村民介绍收件步骤。因为是收件第一天,来听介绍的村民不少。
亲属远在外地,一位村民代为询问办证事宜。图为工作人员向该村民介绍办证手续。
前仓国土所工作人员上门收集宅基地确权登记材料时亲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