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农业两区建设

文章导航

  我市加快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

  希望的田野尽展精品特色农业魅力

  如果说农业“两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是“硬件”,那么要发挥“两区”成效,必须要有先进技术这个“软件”来支撑。

  高新技术给农业带来的转变是翻天覆地的,宛如魔术师的金手指,所到之处都有令人惊异的蜕变。记者在唐先红富士葡萄产业示范区就看到这样的巨变。

  一亩田地里种多少东西?能有多少产值?一般种植户,第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答案,第二个问题往往就逃不开相似的数字。但是,唐先红富士葡萄产区给出的答案却是在推广反光膜,运用环剥技术后,农户亩均增产2000多元。这就是设施种植加技术创新带来一亩田的“绿色财富”。

  据悉,为加快“两区”建设,我市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强化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优化市场拓展机制,激发“两区”建设活力,持续推进农民收入增长。

  在公共领域不遗余力为农业市场主体搭台,在产品营销上引导交易方式创新,贴近市场,提升竞争力。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农展会、四届中国(永康)红富士葡萄节,支持举办方山柿节、杨梅节、蜜梨节等地方农业节庆,在唐先镇运营首家农产品展示配送中心,为“两区”主导产业发展造氛围、促流通。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流通新方式,两头乌猪肉、妙鲜冻米塘、俞家土面、菇尔康食用菌等一批农产品纷纷“触网”,自建网站,拓展微信、淘宝、天猫网店等营销渠道;60多位股东股权众筹1200万元开办小吃店“品丽州”,试行O2O模式,将永康肉麦饼做出了新味道,让永康农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以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为载体,加大扶持力度,共发放农机购置和水稻关键作业环节补贴资金2500多万元,掀起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热潮。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35.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246台、农用小型拖拉机4015台、水稻插秧机180台、联合收割机308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28套、谷物烘干机86台,建成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21个。大力推动“两区”成为农机化的排头兵,建立省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2个,“两区”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粮食机烘率达60%。

  此外,为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我市组建了由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乡土专家组成的农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两区”农户气象预警平台,开办“声广植保网”,拍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光盘,出版蔬菜、水稻、茶叶等系列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研发“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控自助式智能咨询系统”和“农业防灾减灾科技信息多媒体查询系统”,提升了农技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信息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我市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市农业“两区”建设多点开花,精彩纷呈。

  市农林局局长应加兴说,下一步,我市将以金华农业“两区”现场会在永举行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查问题补不足,优服务促发展,更加重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加重视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更加重视发展安全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和精致农业,加快打造农业“两区”建设升级版。

  谋划为先 勾画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蓝图

  超前应变,谋划为先。我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农业“两区”建设蓝图,科学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严格按照“走精品、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要求,制定出“1255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任务,即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成2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50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计划通过8年-10年努力,力争建成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虽然农业在我市经济总量中占比很小,但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采取倾斜政策,大力扶持农业“两区”建设。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协调解决问题,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出台《关于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吸引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两区”集中,推动规模化发展。每年安排2000万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率先在全省出台粮食功能区“以奖代补”100元/亩的奖励政策,整合涉农部门支农资金投入“两区”;设立10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融资风险担保基金”,每年安排100万元的奖励基金,对投身农业的大学生及村官三年内给予每月1000元的补助,支持大学生投身农业园区创业。同时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如太平工贸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红富士葡萄示范区建成“十里葡萄长廊”。农业银行实施“信贷支农”,对7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5955万元。农商银行推出“美丽田园”农业产业链贷款,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9户,金额1.1亿元。目前,全市“两区”投入资金已超4亿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项目为重 牵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谋划为先,实施为本,有效落实这些规划,才是牵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我市做强主体、做精品牌,做到保粮食安全和抓转型升级同促进、共发展,引领带动全市精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将农业“两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试验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涌现出杨溪稻米合作社、伟丰肉食品公司、旺盛达农业开发公司、菇尔康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致力于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前仓食用菌精品园以“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涵盖科研示范、技术培训推广、种植生产和加工销售,市场前景看好。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杨溪稻米合作社有社员100多名,以石柱姚塘核心区为“总部”,辐射13个镇122个村,承包耕地1.4万亩,开展水稻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稻米加工销售。为鼓励适度规模种粮,每年安排130万元,重奖“十大种粮大户”和20名优胜种粮大户,培育了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23户,面积6.4万亩。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5家,家庭农场217家。

  通过政策、资金、科技等倾斜,以品牌建设为纽带,突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向农业“两区”精品农业区域集聚。成功争创了“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中国方山柿之乡”称号。注重本地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催生和培育各类农产品品牌40多个。其中新增浙江省名牌(农、林)产品3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金华市名牌产品3个,金华市著名商标6只,浙江老字号3个。目前全市有50多个家庭农场和大户已经开始应用精品农业技术。如在唐先镇发强家庭农场采用红富士葡萄避雨栽培、肥水同灌,疏花疏果,定量定产,平均亩产值达到3.5万元以上。

  生态为本 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

  在“两区”建设过程中,为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我市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有效防治、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两区”现代循环农业体系。

  在唐先镇十里葡萄长廊下,施新社摆在路边的葡萄总是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购买。“这都是有机肥的功劳。”施新社告诉记者,长期使用化肥会让土壤性状恶化,使用有机肥后种出来的葡萄个头大、产量高、卖相好。

  施新社所用的有机肥,是畜禽排泄物经发酵处理后,富含氮、磷、钾以及多种营养成分的复合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产自鼎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据介绍,该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主要处理畜禽粪便废弃排泄物,生产的有机肥产品达到国家标准。“仅唐先葡萄基地每年就需要有机肥4000多吨。”该公司负责人吕红伟说,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废弃物(有机肥、沼液)—果、蔬菜种植”综合利用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零排放。

  据悉,以“五水共治”“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我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步推进业主自我消纳小循环、就近结对消纳中循环、市域统筹谋划大循环“三循环”。在清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建设市级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在石柱镇、芝英镇等地建立3个沼液抽排、配送、浇灌“一条龙服务”的沼液配送服务点。唐先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验收,其中3500亩葡萄基地配套用上滴灌技术,用水节约50%。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全市21家养殖场探索出“猪粪—有机肥—蔬菜、牧草基地”模式等10种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模式,推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在舟山蚕桑产业示范区实行蚕屎统一收集,推广桑菇套种等模式,既解决蚕粪随意倒弃问题,又产生了效益。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市关停拆除养殖场(户)758家,整治提升87家。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双控”专项行动,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2.8万亩、统防统治7万亩、高效农药替代6万亩,推广缓(控)释肥1.2万亩,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五统一”服务,探索实施无人飞机防治、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物理杀虫、生物农药和趋避作物种植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两区”农业面源污染,呵护农业生态。

  创新为要 发挥优势为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记者 应玲菲

  版式 蒋立峰

  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中国方山柿之乡、伟丰“两头乌”、菇尔康灵芝孢子粉……我市一块块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璀璨夺目,水产养殖、蜜梨、杨梅、竹笋等新兴产业也渐成气候,“猪粪—有机肥—蔬菜、牧草基地”“蚕屎统一收集,推广桑菇套种”等种植养殖新模式方兴未艾。

  行走在盛夏的永康农村大地,视野所及之处,这厢田畦亮丽水皆绿,那方林木阴郁、葡萄正红、百果飘香。举首沃野,连片的养殖塘和设施大棚点缀其间,俯视大地,一派清新明丽、丰沃富足。

  2010年,我市作出了以“两区”建设为龙头,着力走精品、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5年来,我市农业“两区”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到目前为止,我市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面积7.7万亩,省级千亩粮食功能区1个、金华市级示范性粮食功能区2个;2个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48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金华市级验收。我市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5年刷新金华市最高粮食单产记录,去年高产田创全省最高亩产1029.2公斤。去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3.97%;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9849元,同比增长11.5%。

  前仓“菇尔康”小灵芝长成大产业 记者 林群心 摄

  石柱伟丰“两头乌” 记者 林群心 摄

  唐先葡萄熟了 记者 林群心 摄

  石柱姚塘粮食生产功能区

  无人机植保 记者 林群心 摄


永康日报 农业两区建设 00005 2015-08-10 永康日报2015-08-1000007;永康日报2015-08-1000024;永康日报2015-08-1000011;永康日报2015-08-1000012;永康日报2015-08-1000014;永康日报2015-08-1000016;永康日报2015-08-1000018;永康日报2015-08-1000020;永康日报2015-08-1000023;永康日报2015-08-1000025;永康日报2015-08-1000008;永康日报2015-08-1000017;永康日报2015-08-1000021;永康日报2015-08-1000019;永康日报2015-08-1000009;永康日报2015-08-1000013;永康日报2015-08-1000022;永康日报2015-08-1000010;永康日报2015-08-1000015;永康日报2015-08-1000026;8131;永康日报2015-08-1000006 2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