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科技和智慧织就更美画卷
“两区”引领我市现代农业升级
□记者 秦艳华 楼蕲
虽过了育秧时节,但杨溪稻米合作社温室育秧中心再度受追捧,周边农户争相预订温室培育的玉米苗,这是合作社为提高设施利用率,为旱粮示范基地农户提供的育苗服务;菇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搭上“互联网+”快车,建起了10多间智能化菇房,并通过与手机连接,随时远程掌控生长情况……
多年来,永康这座以五金产业闻名的城市,在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的同时,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二次出发、创新驱动,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建设‘两美’永康”重中之重的工作,坚持富民、生态、市场导向,把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把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内容的“两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走出了一条精品、高效、生态、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着力走精品之路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生产与“两区”建设相关政策
我市的地理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缺少规模连片的土地,农业发展面临“地在哪里种”的困局。为此,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生产与“两区”建设相关政策。
2010年,我市作出了以“两区”建设为龙头、着力走精品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协调解决问题,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同时,出台《关于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吸引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两区”集中,推动规模化发展。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蓝图,我市大力发展“1255工程”,即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市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面积7.7万亩,省级千亩粮食功能区1个、金华市级示范性粮食功能区2个;唐先红富士葡萄产业示范区、黄坟坑蔬菜产业示范区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基本建成;2个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48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金华市级验收;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5年刷新金华市最高水稻单产记录,2014年高产田创全省最高亩产1029.2公斤。2014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3.97%;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9849元,同比增长11.5%。
五年来,我市通过整合农业、水务、国土、农发办等部门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1个7.7万亩和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年增水稻育供秧能力3.7万亩,粮食烘干能力1.36万吨,并培育了20亩以上种粮大户223户,种粮面积6.36万亩,功能区内规模种粮比例达到60%以上。
下一步,我市继续实施“两区”建设,不断提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扩大园区面积,通过建设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各级领导抓农业
农业“两区”建设,离不开市领导的长期关心和大力帮扶
市委书记徐华水长期以来狠抓农业发展不松懈,尤其关注农业“两区”建设。2010年,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徐华水在农业相关工作会议上,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2013年,时任市长的徐华水指出,要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优质农业,大幅提升永康农业自产自给的能力。今年8月,徐华水在实地调研农业“两区”建设工作后,为我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说,要坚持抓好精品农业、优质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打造农业“两区”建设升级版,实现我市农业的“二次出发”。
市长金政为农业“两区”建设倾注了众多心血,一次次走进村庄、走进田野实地查看建设进展。2012年,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金政在调研农业企业时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希望有关部门和种植户都能一如既往地重视粮食生产,紧抓农业不放松的同时抓好精品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平台化建设。今年3月,金政在调研“两区”建设时,为花解语玫瑰基地负责人徐金永出谋划策,“既然你懂技术,又舍得投入,就应该在实用的基础上向精细化发展,向科技要生产力,让多元化发展出效益。” (下转2版)
徐华水向种粮大户赠送农资(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