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力推进“大质量”建设 搭建质量服务新高地
以产品质量促经济升级民生改善
□记者 李凌灏 通讯员 陈姿娜
“如今,在永康,抓质量早已不再是质监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所有相关部门在政府指挥下的‘大合唱’。”日前,市质量强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质监局局长杨可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各界所形成的质量工作合力驱动下,我市“大质量”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深化。
一个城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综合质量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吸引力、竞争力的高低。而在这四大领域中,产品质量因与经济、民生直接关联度之高,当仁不让地吸引了各方面最多的关注。
近来,市质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林局、市水务局等产品质量主管部门,紧紧围绕质量强市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永康制造”品牌新形象,营造一个放心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产品:近年来,我市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推进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市场反溯机制建设全省试点工作,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检,有序推进国家五金工具及门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技术平台与机构建设,关注电动工具、保温杯、防火门、电子计价秤、出口产品等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夯实产品质量技术支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步提升。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二季度,我市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95.2%、97.9%。
食品、水产品、农产品:在该领域,我市积极加强标准化知识和技术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标准种植业园区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建设,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58%,主要食用林产品标准化实施率达35%;2014年,开展米、面、粮油、水果、卤味熟食等食品安全重点品种定量检测,共抽检620批次,合格584批次,合格率94.2%。对肉制品、禽蛋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等160批重点食品进行了抽检,检测合格率为95%,“你点我检” 的食品合格率98.2%。主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为100%,农产品的合格率为99.26%。
药品、药械领域:今年上半年,我市对642家涉药单位开展飞行检查,一般监管对象检查率70%以上、重点监管对象检查率100%;完成药械备案165家;开展处方药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植入类医疗器械等7大类高风险药品、药械专项检查115家次;调整过期药品回收点,将志愿者协会纳入回收网络,推广积分换购过期药品回收350批次。
围绕技术强支撑
优化服务平台功能
谈及技术平台建设,杨可忠认为:“平台建设必须站得高,看得远,要将检验检测工作重心着眼于政府关注、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将平台建设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中。”
面向市场、积聚力量、资源合作、共建平台,是我市平台建设中的特色之一。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内引外联,不断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着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技术平台实现计量、质量、标准化技术能力融合和业务多元化发展,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技术服务转变,真正发挥质检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
据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国家五金工具及门类产品质检中心,不断加强设备引进、人才培养和储备,力争项目建成后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搭建一个集检验检测、分析测试、信息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同时,我市质检中心还结合本地出口检测需求,与必维国际检验集团、中国技术测试研究院、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进我市检测水平同国际接轨,有效提升检测机构市场竞争力,为我市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为推进全市产业标准化进程,我市在建设五金产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上持续发力,落实平台维护费,并及时做好标准信息录入,确保平台有序运行。
“质量安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让老百姓安全生活、放心消费,真正感到质量安全少忧无忧,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杨可忠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原有的监管方式已不能满足科学监管的需要,应加快以创新监管方式为着力点,有效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据了解,自2012年起,我市就开始积极探索转变监管方式的新路径,深入开展了市场反溯机制试点工作,以五金城质监所为主体,联合五金城市场主管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在产品质量监管上真正实现了监管前移,有效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市场反溯机制已在保温杯行业标识标注、电线电缆专项整治、砂轮片产品抽检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同时,我市还在构建“大监管”工作格局上持续发力,围绕食品、特种设备、重点产品三个领域,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多主体、全方位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注重发挥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的作用,成功开展了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简易升降机专项整治、防火门产品质量专项检查、特种设备安全法律知识宣贯、防作弊秤试点推广等活动,有效构建我市质量工作“大监管”格局。
质量强“人”是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去年9月,我市成功创立全国首个政校合作质量人才培养平台——永康市质量学校。作为市政府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机构,质量学校坚持免费授课,启动“211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100名行政干部、100名企业主、1000名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10000名企业一线骨干员工,为我市区域质量创新注入活力。
自挂牌以来,质量学校围绕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截至目前,学校已组织培训13期,培训2100多人次,编印教材8本。教学成果明显,学校还多次受邀向全国各地分享办学经验。
除创办质量学校外,今年5月,一场名为“业业质量月”的活动在我市门业、杯业和电动工具等行业相继铺开,以支柱产业为重点、以行业为单位,集中提升产业质量发展水平的活动。杯业、门业、电动工具行业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了解,该活动紧紧围绕大质量建设目标,通过质量诚信体系完善、质量教育推进、质量监督强化等形式,与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充分发挥行业自身作用,全面、全程、全方位指导企业持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作为“浙江制造”品牌培育首批7个试点县市之一,我市确定门业、杯业、电动工具三大产业为“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的梯队产业,以强化相关标准和认证为手段,高标准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全力提升产业层次。
此外,我市还以争创“国字号”区域品牌为切入点,结合政府质量奖评审和各级名牌产品培育,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提高奖励标准,激发企业“创牌制标”积极性,使质量效益逐步显现。
“获评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同时可获得60万元的奖励,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省地方标准的企业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奖励。”杨可忠告诉记者。
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构筑质量服务新高地
透过数据看产品质量,营造一个放心环境
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撑起百姓安全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