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拥军路与爱民桥

  □项德藏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14分队进驻东城街道十里牌村,住在原高级社住房,连指导员寝室与我家老屋只隔一个菜园,我父亲在菜园干活时常与指导员聊聊家常。我跟随兄长及伙伴们上山放牛时,常和部队放羊的老孟、小王等战士嬉戏耍闹。还不及枪支竖起来高的我跟在战士们的身后,摸摸他们的枪,那是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

  后来,该部队移防十里牌山背西朱地段,建起雷达站和营房。但那儿地势高,缺水严重,生活用水还得到我们村的古井里汲取。该井离部队营地有三四华里,所经之处坑坑洼洼,杂草丛生,战士来村里挑水确实不便。每逢雨雪天更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村支书吴妙霞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她和村民们商量后决定修建一条简易路到营房,方便战士运水。说干就干,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锄挖肩挑,硬是在黄土丘陵上开辟出一条四五米宽的道路,挑来沙石铺在路面上,以后战士们运水就可以用双轮车拉,轻松多了。这条小路被战士们称为“拥军路”。

  村前有一条四五米宽的水堰,上面两块石板铺成一座便桥。每当洪水来临,大水没及桥身,不要说挑担、推独轮车的,就连走路的人都得小心翼翼。当时我们村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上级批给我村一辆手扶拖拉机购买指标。由于这座便桥太窄,村里买的手扶拖拉机无法开回来。正当人们火燎火急之际,部队方连长得知情况,马上把部队建营房剩余的钢筋水泥运来,帮助造桥。经过部队官兵和村里干部群众通力合作,一条5米多宽的水泥桥终于修成,我们村开进了全公社第一辆手扶拖拉机,邻近村干部群众都羡慕不已。这座桥虽然后来加宽了,但中心部位至今还在使用,可见当时的施工质量之好。这就是后来被群众称为“爱民桥”的十里牌村前大桥。

  我们村的“拥军路”“爱民桥”,被传为拥军爱民的一段佳话,当时的报纸还作了相关报道,我们村也一度成为“拥军模范村”。

  我们村拥军爱民的故事还有许多,那时文化生活相当匮乏,每当部队放电影,就是特大的喜事,部队都会派人到村里邀请大家前往观看,生产队长也会尽可能安排早点收工。夜幕渐渐降临,附近村民早早就背着板凳、交椅,扶老携幼,摩肩接踵来到部队操场看电影。此时,战士自觉地把正中位置留给群众观看。而当我们村放电影或有宣传戏之类文艺活动时,民兵连长也会在村中晒场划出石灰线,把正中位置留出来给部队官兵,连淘气的小孩也在父母教育下不会跨入石灰线半步。官兵们沐着夕阳余晖,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嘹亮的军歌,来到村中电影场,席地而坐,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爱民、守纪的优良作风和英俊潇洒的形象受到了社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我们十里牌村先后有三个姑娘与部队战士自由恋爱结婚哩。

  那时农村医疗条件相当落后,部队卫生室热情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卫生员态度真好,只要有人上门,就是正在吃饭也会放下碗筷先给人看病。记得小时我头上生满疔疮,母亲用尽民间土方也无法治愈,后求助部队卫生员。经过几个月时间涂抹药膏和打针吃药,终于治愈,要不然,我大有可能变成秃头,留下终身遗憾。

  那时生产队种双季稻,每当夏收夏种时节,劳动力十分紧张,这时部队都会轮流派出一个排的战士到各生产队帮助双抢。炎炎夏日来了子弟兵,群众心里充满感激。那时,我们村割稻都是把水蓄起来,在水田里割的,这在全县也可能只有我们一个村这样干。看着战士们汗水和着泥水,使人十分感动,真是难为他们了。

  往事如烟,部队移防外地已有多年,但军民鱼水情深的点点往事却记忆犹新,谨以拙笔略记一二。

  菇尔康, 浙江省灵芝专家

  倡导健康养生新理念

  Tel:87035316 13626795758(615758)

  市作家协会、浙江菇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菇尔康”杯短散文征文

  灵芝破壁孢子粉、养胃猴头菇、食用菌粉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07 2015-08-02 永康日报2015-08-0200005;永康日报2015-08-0200009;7007;永康日报2015-08-0200014;永康日报2015-08-0200013;永康日报2015-08-0200011;永康日报2015-08-0200010;永康日报2015-08-0200012 2 2015年08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