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印象

文章导航

  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展迎来永康专场

  展示永康传统文化 品味婺风遗韵

  近日,在金华市非遗馆举办的“婺风遗韵·中国梦非遗情”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展演迎来永康专场,蚌鲤戏龟、醒感戏、舞布龙、调花钹……现场演出7个具有永康特色的非遗项目,同时,永康织带、编箬帽、剪纸花等手工制作表演项目参与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营乌克兰矿珀、保证没有烤色、

  没有合成、优化、百分之百纯天然

  乌克兰蜜蜡馆

  地址:永康市城南路165号

  电话:13605898118 市府网:638118

  调花钹是第四批浙江省非遗保护项目,原为方岩广慈寺和尚外出化缘时表演,创自明代。花钹为两个直径30厘米的铜钹,中心穿过长2米的编绳,以此调控花钹的方向和花样。

  调花钹传承人程忠信亲自上阵。随着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程忠信双手各执一钹,通过抛、掷、甩、抽等动作,控制飞旋的铜钹,分别表演出“派四门”“青龙绕柱”“苏秦背剑”“和尚劈柴”“美女照镜”等招式。整个表演刚劲有力,花钹收放自如,整个场面使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醒感戏,原名“省感戏”,是我市独有而古老的地方剧种,也是我市的民间文化品牌与艺术“特产”,现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醒感戏表演现场演出的曲目是《忤逆殇》,剧情描写处州丽水县的桑孟一,他生有一子,名叫桑孟二。由于家境贫穷,他好不容易养大了儿子,儿子却逃到金华八县,不回家供养父母。桑孟一为寻找儿子走遍金华八县,还是找不到儿子,感到心烦意乱。他在表演炽指桑骂槐,抒发内心痛苦。

  表演者施超英、胡春燕用深情说唱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怀。演出最后,桑孟二得到了“雷公打死”的报应,现场观众唏嘘不已。

  当天,专场还现场展示了永康鼓词、打罗汉等非遗项目,永康众多老艺人倾情表演,包括永康织带、刺绣、方岩纸花、竹编、编箬帽、锡雕、打金打银工艺、木交椅制作技艺等永康传统民间文艺项目。

  □记者 程高赢

  蚌鲤戏龟表演者边走边舞,配以民间婺剧小调

  舞狮和舞布龙对大家来说很普通,但这次展示上带来的永康舞狮和舞布龙却令人大开眼界。

  永康舞狮俗称“滚地狮子”,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永康人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编创的舞蹈。舞狮时两人一组,身披狮衣,合演一只狮子。前边人利用双手控制狮嘴的张合和舞动狮头,后边人躬背成狮臀,紧随其后。一队舞狮一般至少有两只狮子。

  在跌宕起伏的锣鼓声中,舞狮球者引导两只狮子时而腾跃扑捉,时而俯地打滚,时而双狮抢球,两只狮子耳鬓厮磨、亲密依顺、憨态可掬,引来观众啧啧称赞。

  石湖坑布龙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经几百年的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它由22名青壮年组成的两龙对舞,一条龙白底红鳞,一条龙黄底红鳞,龙身分为13节,每节用一根长约2米的木棍支撑。除舞龙的22人外,还有迎龙头珠1人,举龙头牌2人,执香1人,乐队7至9人。

  伴随着悠扬的唢呐声和激烈的锣鼓声,布龙随之舞动、游走、参阵,舞姿变化多端,布龙上下翻腾,左右摆动,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热烈、欢乐的气氛。

  当天专场还表演了我市特有的蚌鲤戏龟。这节目源于唐先镇石桥头村,唐代时期村民为保平安、图吉利、庆丰收而编创,是该村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鲤鱼和乌龟道具用竹篾和绸纱制成。

  表演时,四人扮演鲤鱼,四人扮演蚌壳,四人扮演乌龟。表演者边走边舞,相互戏耍,配以民间婺剧小调,诙谐风趣。

  调花钹传承人表演“派四门”“青龙绕柱”等经典招式,令人叹为观止

  石湖坑布龙

  舞狮


永康日报 文化印象 00006 2015-08-02 永康日报2015-08-0200005;永康日报2015-08-0200008;永康日报2015-08-0200018;永康日报2015-08-0200016;永康日报2015-08-0200019;永康日报2015-08-0200020;永康日报2015-08-0200017;永康日报2015-08-0200013;永康日报2015-08-0200014;永康日报2015-08-0200015;7449;永康日报2015-08-0200006;永康日报2015-08-0200010;永康日报2015-08-0200011;永康日报2015-08-0200012;永康日报2015-08-0200007;永康日报2015-08-0200009 2 2015年08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