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边界行”系列报道(25)
提子“瘦身”减量增效 手工豆腐皮身价翻倍
小山村尝到效益农业甜头
本报“边界行”第六采访组记者
周丹阳 童英晓 张赤奎 吕高攀 徐敏 章芳敏 田妙联 李梦楚 徐庆丰
见习记者 王朱敏
随着效益农业的兴起,前仓镇将农产品作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来抓。精心呵护的优质提子,连片耕作的特色毛芋,历史悠久的精制手工豆腐皮等,已远近闻名,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提子“瘦身”
口感更好
23日,前仓镇大坞村路边,村民章新江家的提子园内,一串串玛瑙般的提子,在绿意葱茏间显得格外抢眼。
“章老伯,今年提子长得不错,大小匀称,没看到‘大高个’呢。”前仓镇农技员施美晓一走进提子园,就发现今年的提子与往年成鲜明的对比。
见到专家上门指导,章新江来到一棵提子树下,掂了掂一串个头很大的提子:“这半亩地里,就这么一串‘大高个’,大概3公斤。与去年相比,今年特意给提子‘瘦身’。”
去年,章新江家3亩提子大丰收,培养出许多“大高个”,产量高达9000公斤。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提子过于大串,吓退了不少收购商。“每公斤收购价才6元,60%还得靠自销。”章新江很纳闷。
“一串提子1-1.5公斤重最好,日光照射充分,口感更甜。提子个头太大,不仅口感差,零售时需掰开,品相不好。”施美晓分析。
事实上,章新江并非个例。“篁源提子葡萄专业合作社9个村的社员基本是散户,以3-4亩居多。近年来,很多散户一味追求产量,错过了进驻大型超市的机会。”施美晓说,如果规范管理,质量提升上去,每公斤收购价能达到10元。
一味追求产量,却损失效益,到头来还是不划算。今年,很多村民都开始在质量上下功夫。
“今年3亩地摘掉了很多小果,产量比去年少了20%,不过收购价肯定能提高不少。”章新江满心期待。
今年,章新江还将拓展零售渠道,“去年,子女帮我把提子放到微信上卖,几天时间就销了1000公斤,除去包装盒成本,利润也比批发高很多。”
豆腐皮手工做
身价翻倍
“前仓的豆腐皮,不仅在永康出名,在丽水、缙云一带的名气也是响当当的。”说起前仓的豆腐皮,很多村民满脸自豪。
前仓镇金斗、斗潭、大坑等与缙云毗邻的几个小山村,从祖辈开始就制作豆腐皮,甚至一度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以前,过了重阳节,村里每家每户都开始捞豆腐皮。”金斗村李云叶今年60岁,从事这一行当已有33年,“捞豆腐皮都是从半夜开工,一直要到第二天的下午才能完工,很辛苦。正因此,很多村民都改行了,现在只剩四五户人家。”
李云叶说,辛苦归辛苦,但现在捞豆腐皮的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因为前仓豆腐皮的“身价”高。
前仓豆腐皮选用上等黄豆和优质山泉水精制而成,而且不放任何添加剂。此外,当地村民至今还沿用传统的方式制作。因此,品质好的豆腐皮每公斤能卖到100多元,比市场上一般的豆腐皮要贵上一倍。
“有些地方加工豆腐皮是用蒸气,这样产量虽高,劳动成本低,但口感远没有我们的好。因为我们采用柴火慢慢加热,待锅中豆浆的表层产生一层皮膜后,再用竹签轻轻捞出,慢慢干燥。这样出来的豆腐皮不仅有韧劲,而且在蒸煮过程中不会糊。”斗潭村一位有着多年捞豆腐皮经验的阿婆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酒香不怕巷子深。前仓豆腐皮价格虽高,但销路却不成问题。“我们的豆腐皮名气大,很多人都是慕名来购买,而且购买量都很大。”李云叶说,前年一位企业老板一口气就买了上百公斤,说是送给外地的客户。其实,每到年关,这样的大客户在前仓镇的几个小山村经常能看到。
毛芋旺销
引来收购商驻点
“今年,村里一半土地种植毛芋,大约有200多亩。”前仓镇界牌村村委会主任章德妙站在农田边,指着田里长势喜人的毛芋说。
在界牌村,很多村民都种植毛芋。这里的水质、土壤适宜毛芋生长,种出来的毛芋不仅皮薄、肉嫩,而且品相好。因此,村里常常会有外地收购商前来收购,毛芋根本不愁销路。
章德妙介绍,去年,包括荆州、后吴、界牌等村在内,有很多外地经销商主动上门设点收购毛芋,上海、杭州等地的消费者非常喜欢这块区域产出的毛芋。今年,虽然离毛芋上市还有两个多月,不过已经有经销商上门“踩点”,与农户接洽了。
“去年收购价为每公斤4元,一亩毛芋就能有一万多元收益。”章德妙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前仓镇想方设法帮助芋农寻求早熟、好储藏、经济效益好的芋种,芋农获益匪浅;邀请技术专家对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并请市内农艺专家上门辅导,帮着检测土质,推广运用种植新技术,毛芋增产不少;合作社成立后,指导村民适时种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按无公害要求和标准发展毛芋产业等。
章新江对“瘦身”后的提子前景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