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只酒精消毒炉
救治过抗日将士
□记者 徐庆丰
唐先镇雅堂村施彦慧,家里保存着一个抗战医院用过的医用酒精消毒炉。这个酒精炉是他爷爷施燃乙留给他的。施彦慧说,爷爷曾用这只酒精消毒炉救治过不少抗日将士。
乍一看这个酒精炉与现代医用酒精消毒圆盒没有什么两样。但这个器皿盖子部分有两个活扣,内底部有三个梅花孔。之所以称之为酒精炉,是内部可以放酒精燃烧消毒手术刀、镊子、剪刀,消毒后产生的水,可以打开底部开关排放出去。酒精炉整体密封性较强,确保了无菌消毒规范性。
酒精消毒炉为圆形罐体,高约9厘米,直径16厘米,为白铜制造,整个罐体外表氧化较严重,有的地方还上了铜花,但盖子内部还有小块地方光亮如新,能照出人影。施彦慧说,这只消毒酒精炉很有可能是进口的,至少有80多年的历史了。
施彦慧对爷爷施燃乙的了解并不多,只是根据一些拼凑的记忆。爷爷施燃乙1897年出生在雅堂村,从小聪颖好学,后来考进了杭州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学习西医。毕业后回到了永康,曾在永康中学当过老师兼校医。前不久,施彦慧在大后村敬老院遇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还清晰记得施燃乙老师曾经给她们上卫生课的情形。后来施燃乙离开永康,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1929年,施燃乙已经是南京第二医院的内科主任兼代理院长,次年,担任南京陆军监狱警务所中校主任。1937年,南京沦陷后,就跟随部队一路撤到了金华,在66军后方任战地医院院长。而那只酒精消毒炉也就从南京带到了金华。1940年,经当时的省政府批准同意,在永康派溪象瑚里村成立了永康县卫生院,施燃乙出任首任院长。卫生院成立之初,是不对外开放的,只医治国共两党抗日战争中送来的伤员。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岁月里,这只酒精消毒炉,为抗日将士治愈伤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6年,施燃乙去世了。“文革”期间,家人怕被抄家,就把这只酒精炉送给了隔壁一位懂医的邻居,让它在治病救人上能继续派上用场。过了40多年,邻居夫妇也先后逝世,临终前,他们嘱咐儿子要把这只酒精炉交还给施燃乙的后人。于是这只酒精炉,就交回到了施彦慧的手中。
施彦慧表示,这只酒精炉见证了抗战的艰苦岁月,也是爷爷留下的宝贵的纪念品。以后村里建成文化礼堂,他计划把酒精炉和手头一些东西捐出去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