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文章导航

  紧抓生态建设 力促绿色转型

  我市大手笔建设碧水蓝天“两美”永康

  □记者 陈晓苏

  一江碧水,映衬着群山的青翠,串联起城乡的多姿,勾勒出一幅秀美的生活画卷。

  这就是永康。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市二次出发,持续深入推进“两美”永康建设,全力呵护醉人和蓬勃的绿意,努力重现“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

  五水共治

  努力实现生产生态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从资源匮乏市一跃成为工业大市。然而,欢欣鼓舞的人们蓦然回首,却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追随经济发展的脚步而来,这是许多城市都曾遭遇的“成长的烦恼”。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成了一对“两难”的矛盾。值得庆幸的是,我市在“两难”的“阵痛”中惊醒,讲发展更重生态。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两美”永康,成为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及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

  面对发展空间受限、自然资源短缺、经济转型艰难等挑战,我市积极主动地开展“四换三名”,依靠倒逼转型、引领转型和加速转型,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和谐。

  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老百姓来说,节能减排、环境考评的达标是硬杠杠,而看得到碧水蓝天,才是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今年,我市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各级各部门发扬“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力促绿色转型。

  花街渎溪两年里从“臭水沟”变回了景观河;华溪与酥溪合流后的塔海监测断面,5年来首次消除劣五类水质。这背后,是我市明白“问题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后的励精图治。我市对黑色GDP说“不”,狠抓源头治理,狠抓截污纳管,狠抓生态修复,实现“水气同治”,让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今年以来,我市下发护水交办单19份,关停取缔企业23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线130(台、套),整治工业有机废气企业50家,淘汰黄标车1808辆,758家关停养殖场完成拆除,截污纳管新增纳污面积12平方公里,11个金华市控重点排污口中7个已完成整治,象珠、芝英等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扩容工程均已开工,杨溪水库生态湿地净化二期完成200亩主体工程建设。

  一桩桩、一件件,说不完、数不尽的工程,是我市大手笔投入生态修复的生动体现,更是这座城市要实现“一江清水送下游”的决心和态度。

  三治四化

  向“脏乱差”宣战

  在永康,乡村像城市。城与乡并进,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抹亮色。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三清四改”,再到现如今的“三治四化”,我市以治污、治脏、治乱为抓手,洁化、绿化、亮化、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把“三治四化”作为大民生工程,我市多管齐下,向“脏乱差”宣战。

  如今,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城西新区送百万元“绿色大礼包”进村入企,全区绿化。芝英镇芝英一村、郭段村等村庄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把全村房前屋后“积攒”多年的杂物彻底清理完毕。花街镇黄园村外来人口2000多,是本地人口的10倍,村容村貌照样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全面展开,全市432个行政村已经着手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在唐先,在花街,垃圾分类还分出了一条可循环的生态产业链。通过多村联建、村企联建和单村兴建,我市建起了85座太阳能堆肥处理房,初步形成“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的新格局。(下转2版)

  芝英镇古塘里村将一个废弃沼泽地规划整理成由四季常绿鸢尾滩、芦苇荡、水生柳树林、野生茭白田、荷花塘、沉水水草池组成的表流式人工湿地,化身为污水处理终端。有了这些典范,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早在去年11月就启动编制今年的规划,现如今,297个村已开工建设,大大超过年初所定247个村的年度目标。

  我市还抓住深化违法建设治理机遇,全力以赴打响新一轮违建治理攻坚战。今年上半年,全市依法处置各类违法建筑75.25万平方米,完成非法“一户多宅”、主要街道两侧违建、重点村违法建筑整治829处。前仓镇单就南溪涉水违建和后吴村违建就拆了10万多平方米。在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拆了建,建了拆”的“两违”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新发“两违”明显减少。

  (三)“两区”建设 互联网“+”出新天地

  “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风起云涌,传统产业也主动触网,“+”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我市,“机器换人”走进农业领域,传统农业大踏步迈向现代农业。

  不久的将来,花解语玫瑰园“园主”徐金永可以用手机操控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水分;前仓食用菌精品园当家人李汝芳大手笔引进菌包生产线,产能一下就翻了好几番。在杨溪稻米合作社里,农民可以用电脑查阅灾害性天气应对和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农业生产早已与“互联网+”相连。

  高科技含量的个体故事,反映的是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深入和扩面。眼下,清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基本建成。继去年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亩产记录打破全省水稻高产吉尼斯之后,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达1.2万亩,同比增长14%;新增280亩蔬菜大棚,让“绿色农业”绿意更浓。

  今年,唐先葡萄主导产业示范区投入200多万元,完善田间及周边的配套设施,做足观光旅游文章,延伸葡萄产业链;黄坟坑蔬菜产业示范区西竹园精品园区落实灌溉用水、联栋大棚等田间配套设施,建起蔬菜休闲长廊,吸引游客采摘,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我市强农惠农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4个,48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金华市级验收。我市还出台了系列政策,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资金持续推进强农惠农工作。

  (四)民宿经济 让村民靠“美”挣钱

  村美了,民富了,这才是“两美”农村的真谛。

  当“再也不能躺在垃圾堆上数钱”的共识形成,越来越多“洗脚上岸”的农民决心依靠山水田园优势重回农村赚钱。以民宿的代表的乡村旅游经济,应运而生。

  前仓镇大陈村,村口就是湿地生态观光园,村里还有“梅兰竹菊”4个主题公园,这个美丽乡村精品村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不单如此,村里首批7家民宿门博会时开门迎客,让更多远方的客人可以留宿在大陈。从开业至今,颇受游客青睐的大陈民宿已经启动第二批次开发建设。

  发展民宿经济,就是通过利用大量的农村闲置房,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美丽乡村建造方式的改变。民宿产业,对农民来说,能够改变他们单一的收入模式,转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农民从种田人、打工者,成为经营者,当起老板。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从观光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农家乐式的吃饭、爬山,还将吸引客人留下来、住进来。城市人到乡村以后,可以更多地接触乡音乡貌,体验农耕乐趣。民宿,由此成为城市与农村对接的平衡点。

  于是,发展民宿,成了西溪、唐先等极具丰富旅游资源乡镇和村落的共同梦想。他们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有了这样的梧桐树就一定会引来发展的金凤凰,真正走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地。

  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一个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间的美丽乡村,正逐渐相连,成为“两美”永康的靓丽风景线。“美丽”二字,嵌进了更多永康人民的幸福生活。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2015-07-28 永康日报2015-07-2800014;7030;永康日报2015-07-2800015 2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