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本报联合寻访身边感动
应党:助人为乐的好事要做一辈子
□记者 徐庆丰
小的时候,应党家里比较穷。长大后,应党很乐意去帮助困难群体。
2006年,应党加入永康市志愿者协会,并着手筹建“爱心团”分会。应党利用互联网,建立了“永康市爱心团”QQ群,得到了社会上许多同样有爱心的人士的响应,很快第一个群的100人上限满了,应党又建立了“爱心团”QQ二群……如今,应党一共建立了12个“永康市爱心团”QQ群,群员达到1200多人。
从2007年开始,为了帮助困难群体,应党在工作之余,就骑着摩托车下乡一个村一个村去调查走访贫困户。一年多时间,他的足迹遍布了唐先、象珠、花街、西溪、古山、舟山、前仓镇的200多个村,最后确定了60多户特困家庭。他带领爱心团前往走访慰问,为他们提供了日常所需物品及救助金,并根据实际情况帮他们修补房屋、打扫卫生等。这项爱心活动到现在已经坚持了8年。
2007年9月18日,永康爱心团在南龙广场组织中秋月饼爱心义卖活动,为前仓镇大坑村患重症肌无力的21岁章桂英筹集善款。爱心团的此次活动共义卖5288元爱心款,后来应党又向民政部门积极争取,一共筹得善款8000多元,一并交到章桂英手中。应党还积极为章桂英联系上海医院治疗。大山里面没有公交车,大冬天的晚上,应党开着摩托车从大坑口把她接到火车站,送去上海看病。
爱心团本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宗旨,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利用6天时间,共筹集善款455651元,及价值20余万元的物资,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做出了贡献。2008年,爱心团分会获得“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站”,爱心团事迹被评为永康市十大新闻之一。
“现在一些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一旦生了病,子女没有在身边,要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医院这么大,科室这么多,程序也复杂,老人一定很遭罪的。”应党很了解老年人的苦衷。2014年5月,在爱心团分会主要成员参与下,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志工服务部宣告成立。
每周一至周六上午,他们为门诊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提供导医、导诊、预约诊疗、排队、咨询、护送、取药、陪同检查、取送检验报告单、费用查询、健康教育等服务。遇到行动特别困难的老人,应党他们还会用自己私家车把老人安全送回家里。目前有近50名志愿者进行轮班制志愿服务。成立一年多来,市一医志工服务部不但改善了医患关系,也成为了爱心团分会的品牌服务之一。
2015年6月,爱心团分会爱飞翔“周末儿女、周末爸妈”服务队成立。活动主要以“暖巢”为主,志愿者充当空巢孤儿的“周末爸妈”,帮助孤儿解决生活困难,安排读书学习,开展心理辅导,陪伴健康成长。同时,志愿者也充当空巢老人的“周末儿女”,帮助解决老人生活困难,引导其积极乐观地生活。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一辈子都做好事却是难的,应党这位85后的青年,却要将助人为乐的好事坚持做一辈子。
从2005年开始至今坚持不懈从事志愿服务10年有余。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获得由永康团市委、永康志愿者协会颁发的优秀志愿者证书;2011年获得由金华市政府颁发第一届优秀志愿者称号。目前他是永康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永康市志愿者协会爱心团分会会长。
应来生:瘫痪妻子活得好就是最大的快乐
西城街道赵店村,一位名叫应来生的80岁老人。面对备受病魔折磨的妻子,他不离不弃,15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赞歌。
□记者 程高赢
“45年前,我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胡仙球,结婚后我们就没吵过架。”今年80岁的应来生夫妇刚结婚时是一对甜蜜得让人羡慕的夫妻。
然而,不幸却悄悄降临到胡仙球身上。1991年,应来生的妻子胡仙球突然出现头晕、走路不稳、间断性摔跤等症状。经诊断,胡仙球得的是中风。
面对沉痛的打击,应来生始终未曾想过放弃,反而当起生活的强者。
应来生说:“我不能表现出难过,我要让她的生活快乐。”
妻子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应来生包揽了以前妻子为他所做的一切。为了尽量减少病妻大小便失禁,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应来生每隔2个小时就抱病妻上厕所,每晚他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老伴需要换洗的衣服实在太多,他家房前屋后常常挂满了衣服和被褥。上了年纪的他骨瘦如柴,而妻子却重达一百多斤。每天给妻子翻身,擦洗,重复着这些烦琐的日常工作,应来生却毫无怨言。由于孙子孙女都在金华上学,他每个星期都会去金华和他们见面,但每次都会准时赶回来给妻子做午饭。
应来生的老婆是个戏迷。为了让瘫痪的妻子像正常人那样看上戏,他多次顶着风雨,推着车带着老婆去看戏,这份执着令村民们拍手称赞,都称他是“倔强的大力士”。
有一次,隔壁的横山村要演三天四夜的大戏,应来生天天早早赶到戏台前为妻子占好位置。开演后,他一边忙着不断移动轮椅位置以便让妻子能看到戏台上的精彩表演,一边耐心地给妻子讲解剧情。
应来生说:“老伴没得病前,家务事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劳。现在她病了,我就该担当起来。”
看到丈夫因照料自己身体消瘦了,胡仙球更是心疼不已。为了不拖累丈夫,她常常想一走了之。为此,胡仙球绝食了好多次,应来生每次都制止了她。她泪流满面地说:“都是我不好,是我拖累了你。”没想到应来生竟感动地回答她:“你知道吗,你活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胡仙球说:“我嫁应来生嫁对了,下辈子还要跟他做夫妻。”应来生说:“只要我俩恩爱,就比什么都幸福。累一点苦一点算什么?到来生我们再做同命鸳鸯,照顾你一生一世……”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美德在应来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池顺达:持之以恒做好殡葬服务
□记者 程高赢
人生像一趟长途列车,最终都将驶向生命的终点,当人们历尽沧桑,将生命的列车开进自己人生的后花园,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一方世界的安宁。他们就是公墓管理员。
8年前,池顺达登上第一级台阶、捡起第一个烟头、拔除第一株杂草、清扫第一块墓碑。8年来,风雨沧桑见证了岁月轮回。守护的艰辛,在这张面颊上镌刻下了一道道皱纹,但在他的身后,是一座座日渐美观而又洁净的公墓。
初到殡仪馆的他,是忐忑的。“当时我心里很担心。因为这是一项很特殊的工作。做不好,会给整个单位带来影响,甚至会招来丧户谩骂。”
后来的几年,池顺达始终以一个普通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业务,不懂就问,敬业爱岗,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换位思考问题,做到不刁难丧户,热心接待,耐心介绍,努力让丧户满意。
公墓管理员,他们与凡人相同,因为他们也只是在坚守着一份工作,然而他们又与人不同,因为他们同时守护着两个世界,肩上的担子很重。
池顺达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冷,为一个丧户跑几趟也是常有的事。有时,下班时间到了,丧户还匆匆忙忙赶来办事。池顺达总说:“为他们办事,我无怨无悔!”
2003年的一个冬日,逝者是永康本地人,骨灰已放在寄存楼,而其子女都在杭州工作,前些年就为父母预定了公墓,过几天就要准备入土,所以急忙过来与他联系安葬事宜。听了他们的情况介绍后,池顺达马上查档,确认核对无误后,再陪他们到公墓实地查看,了解详情,当场可办的事立即就给他们办好。不能当日办好的,池顺达就耐心细致地跟他们解释。客户满意离开时,池顺达的下班时间已远远超过了。
池顺达说,管理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守护好墓园,既是对生者的安慰,更是对死者的敬畏。这么多年来,守护公墓已经成为了池顺达生活的一部分。
“这里是人生的'终点站',他们的灵魂在这里,亲人们的思念在这里,不能没有人守护他们。”也许,这正是池顺达持之以恒的真正原因。
池顺达,市殡仪馆大福山公墓管理员。1985年退伍以来,他先后做过优抚安置、地名管理等民政基层服务工作。2008年4月,他进入殡葬行业,从事永康市殡仪馆公墓管理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