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报道让村民山茶油十年畅销
“你采访我的文章在《永康日报》上刊登后,每一年我人工压榨的野山茶油全都脱销,这一晃十年啦,真太谢谢你们了!”
记者一来到陈山头村,76岁的陈岩秋与妻子丁兰书就迎了出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陈岩秋拿出了一本珍藏了十年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记着当年采访过他的记者姓名和手机号码。
2005年,本报记者采访了陈山头村的能人陈岩秋,写出了《你好,陈山头》《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堪称山村奇才》等稿子,陈岩秋做篾扎扫帚,碾米榨油做豆腐,样样都能露一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交通不便,记者采访完下山时已是傍晚,回城里的班车都没了,通信也无法联系。后来搭上一辆拖拉机,带记者到芝英,才想办法回到家中。
那年,记者采访的稿子在本报刊登后,读者们纷纷致电,想去买陈岩秋自行压榨的野生山茶油。一晃十年过去了,陈岩秋自行压榨的野生山茶油年年脱销。只要开始榨油,陈岩秋就会给老客户打电话,预约好“接头”时间。
象征甜蜜爱情的
树桩搓衣板如今还在
一到陈山头村,记者就开始寻找那块记忆中象征甜蜜爱情的树桩搓衣板。记者惊喜地发现,通体黝黑的树桩搓衣板还在,搓衣板的主人、74岁的丁兰书身体依然硬朗,正坐在门前洗衣服。
十年前,记者进村采访时就发现了这块如铁疙瘩般奇特的以树桩制作的搓衣板。如今,木桩的颜色似乎更暗了,有如黑沉木。多年前,本报记者进山采写了《山里男人的浪漫越搓越实在》的报道,讲述了这块树桩搓衣板的故事,讲了陈岩秋与丁兰书夫妇真真切切的爱情。30年前,丁兰书的丈夫陈岩秋为了妻子不走远路洗衣服,把厚重的树桩抬回家,一连好几天,他把时间都花在了树桩上,硬是为妻子制成了刚好适合她坐着搓衣高度的搓衣板。此外,陈岩秋还想办法从山上引来“自流水”,方便妻子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