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边界行”系列报道(17)
守得青山常在 护得绿水长流
舟山镇守护青山绿水的几项民间实践
应章行:
探求生态之路
六年三次“改行”
碧湍里,东西两面皆山,是舟山溪的一条重要支流。“碧湍眠石”是早年永康十景之一。不过近年来,因为一个蚕桑良种示范基地的建立,碧湍里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基地负责人应章行,今年48岁。他介绍说,基地总承包面积800亩,总投资已达800多万元。目前桑树种植面积180亩,年养蚕200张。
说来你也许不信,6年前应章行还是个坐等收益的采石场老板。“采石场对环境破坏太大了。”应章行说,是由来已久的环保情结牵引着他走上种桑养蚕之路。他说,作为一名“水源保护区人”,就应该成为水源及环境保护的先行者。2009年,应章行毅然关闭了赚钱的采石场,从“老板”做回“老农”。
“相中”了碧湍里的特殊地形,应章行承包下530亩山地和270亩水田。第一年种茭白就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但是种茭白高肥多药、污染重的生产方式,再次让应章行决定收手。
2011年,蚕桑专家黄世荣来到碧湍里,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地理环境,推荐应章行尝试桑蚕养殖。应章行当机立断,不到6个月就建起了桑蚕养殖基地。真应了专家当年的判断,碧湍里的环境优势让应章行的桑蚕事业顺风顺水,2011年至今,基地里树壮蚕肥,还真没出过什么岔子。
基地里的“蚕宝宝”每年会排出约30吨蚕沙,“不安分”的应章行又打起了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主意。去年,他从江苏引进了全套设备,将蚕沙成功地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基地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也因此渐渐成熟:蚕沙深加工成有机肥;桑枝条培育木耳等食用菌;蚕桑林套种生姜、九头芥。
深奥的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在应章行这里总结成了16个字:种桑养蚕、桑枝培菇、蚕沙肥田、冬闲种菜。
我们很好奇,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精力,基地的营收应该不错吧?“加上市里每年的种养业政策补贴,才够维持基本的开支。”应章行的回答出人意料,“但是看着这些青山绿水,不就像守着金山银山吗?” 在应章行近乎固执的护水思维里,桑蚕养殖并不是盈利工具,倒更像一道防线,同他一起,共同监控、维护着水源地的环境安全。
洋溪村:
村支书带头调结构
农药用量减七成
“保护水源观念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洋溪村党支部书记翁锦洋这样说。
洋溪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全村90户260人,共有水田150亩,旱地80亩。按照传统做法,水田几乎全部用来种植水稻,旱地则种植小麦,污染自然少不了。
翁锦洋认为,要调整一个村的种植结构,关键是要有引路人,因势利导。6年前,他带头承包了10亩土地试种提子,品种包括阳光玫瑰、红地球等。由于效益明显,吸引了其他村民加入。目前,该村已经有8户人家一起种植葡萄,面积增加到50亩。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全村150亩水田 ,其中50亩种了提子,20亩种了毛芋,再除去西瓜、油桃等水果,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不到20亩。
为了减少盲目用肥用药的情况,翁锦洋及时推出了“三统一”的种植管理模式。所需农药肥料统一采购,统一施肥用药的时间、品种。翁锦洋说,现在种提子比原先种植水稻,每亩地的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七成左右。
洋溪村种出来的有机提子品质好,名声在外,吸引了不少客户上门订购,解决了销售问题。现在,该村提子亩产值约15000元,经济效益比种水稻提升了8倍到10倍。
“我们这里没有工业污染,空气特别好,又是杨溪水库的源头之一。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利用的同时也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翁锦洋说,下一步村里准备按“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引导采摘游和生态农业体验。
“明年再来时,你们将看到成片的莲藕,原先种植的提子将会往品牌化方向发展。”翁锦洋对小村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下东桥村:
护水源美家园
两全其美
沿着双舟线一路向北,不到二十分钟就能到达下东桥村。这个有着330多位村民、310亩耕地的小村,村里村外遍植各种灌木、树木。溪流环抱,绿树成荫,古朴民居错落分布,一派田园风光,环境极其优美。可仔细留意就会发现,除了村头几株古树,其他的树木似乎都还很“年轻”。
“这两年我们村可种了不少树。”下东桥村党支部书记徐有旺自豪地说,多年来,村里一直积极开展添绿护水的“绿色事业”,不仅在村庄主干道两旁种上了大量树木,田间干道也配套种植了乔木、灌木及花卉草坪,村民们也自发地在自家房前屋后植树栽花,美化庭院。
植树添绿,见缝插绿。几年下来,下东桥村早已“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村容整洁,村貌清新,村内道路绿化率更达到了100%。今年,该村又在主干道外的空地种下了近万株树苗。
“内外兼修”的下东桥村,绿化村庄的同时也不忘看顾好村庄周围700亩的公益林,安排护林员定期巡查,修出了一条近两公里的防火道,2013年还专门对林内的灌木进行了大规模清理。
目前,下东桥村形成了“林水相依,绿水相融”的格局,人均绿化用地面积已达到金华市森林村庄的标准。
如今,下东桥村已评上了永康市森林村庄,今年还申报了金华市森林村庄。“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也必将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徐有旺对未来充满期待。
洪茂村:
每棵树都有责任人
破解“种易养难”困局
最近几个月,舟山镇洪茂村党支部书记蒋丁录添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到“自留地”去走走看看,给花草浇浇水、给树木整理枝丫,或是顺手清理清理地面的垃圾。
这块“自留地”是蒋丁录从村里认领来的绿地包干区,位于村广场四周,他的任务就是对包干区的绿化进行长期有效的养护。
顺着宽阔的村口公路一路行来,记者看到,一湾清澈的溪水在村口环绕,两岸绿树成荫。再往里走,村内房前屋后均设有绿化带,并且异常整洁,整修有度。行至村里的龟背公园时,一阵凉意扑面而来,只见整个公园被绿色环抱,小鸟在枝头打趣,凉风吹过,夹杂着花香。
对于村里的绿化格局,蒋丁录用四句话概括:“村口有风景林,村中有休闲林,村边有乔木林,四旁有经济林。”
树木往往种易养难,如何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洪茂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村里设置党员责任岗,把区域内的所有绿化带和重点公共场所划分成若干责任段,由村里的党员各自认领,实行绿化养护责任包干。
为避免出现“挂名头”不干实事的现象,洪茂村还建立了“认领责任清单”,明确了“苗木存活、杂草清理、绿化修剪”等责任内容,并在每块认领绿地上竖起党员认领责任牌。这样一来,可以利用村民以及党员的相互监督,倒逼党员履行职责。
目前,洪茂村6亩绿化地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带全部划分到15个党员责任区里,确保每一棵树都有责任人。
“美村才有美水,而美丽村庄重建更重管,有人负责‘保养'了,环境自然就洁净了。”蒋丁录说,在党员的引领下,村民也更加自觉地维护环境了。
位于永缙交界区的舟山镇群山环抱,水系丰富。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这里既孕育出了优质水源地,也肩负着保护、涵养杨溪水库饮用水源的重任。多年来,舟山镇居民不仅能自觉地履行着保护水资源的义务,更是在农业生产中以“保护水源”为先,举手投足间贯穿着自己的“护水情结”,为全市人民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守护好杨溪水库这个“大水缸”。
本报“边界行”第五采访组记者
应起印 陈爱姝 程娉婷 朱彦侃
程卡 陈慧 施美园 翁俏 王伟建
见习记者 康华 陈凯璐
实习生 陈君璐
舟山人用心呵护杨溪湿地这块“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