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永报边界行

文章导航

  “边界行”系列报道(16)

  一对纺配兄弟的隔墙“对话”

  弟弟升级产品利润是哥哥传统产品的10倍

  15日中午,西溪镇石江村仿佛睡着了般静悄悄。这个曾和玉川、西山并称为全国纺织配件“金三角”的小山村,如今正慢慢淡出纺配行业。昔日“庭前院后叮当响,家家户户致富忙”的景象,如今已不再。

  一墙之隔利润差10倍

  记者找到了村中还在坚持做纺配行业的吕天青、吕天来两兄弟。

  同样是2010年入的行,哥哥吕天青接手的是家里经营了30多年的纺配加工厂,专做纺织滚筒的传统木质针板。而弟弟吕天来则引进设备,在哥哥的厂房隔壁另起炉灶,做起了铝合金针板加工。

  一墙之隔的兄弟俩,一个“按部就班”,一个“剑走偏锋”。5年时间过去了,墙这头的吕天青,依然整日操作着两台钻床给木板钻孔,厂房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板。电扇一开,木屑满屋飞舞。

  墙那头吕天来的厂房里则是另一番光景。较高的机械替代率让加工厂显得空旷干净许多。

  “现在生意不好,利润也越来越低。一片1米的针板拼死卖到70多元,利润也就五六元钱。”吕天青叹了口气说,这还是在用了机器的情况下,如果像以前用人工做的话,利润只有两三元。

  墙这边的吕天来却不这么觉得:“铝合金针板的利润比传统的木质针板高多了,一片能卖到140多元,至少能赚四五十元呢。”

  “利润是传统产品的10倍。”吕天来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目前产值还不大,但使用铝合金针板一定是未来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抱团发展办大事

  对于铝合金针板,吕天青也是颇为心动,但是转型提升并不容易。吕天青说,他的老客户都是中低端的纺织企业,对木质针板需求大,如果做铝合金针板,就需要在工艺、设备、客户拓展等方面推倒重来。

  在石江村,如今还坚持做纺配的20多人中,大多数都和吕天青一样做着传统的木质针板。能做铝合金针板的,只有吕天来一人。与很多人相比,吕天来显然已经往前快走了一步。要让这个曾经名噪全国的纺配名村重现当年的辉煌,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像吕天来一样进行产品升级。

  然而,在石江村党支部书记吕永跃看来,吕天来的这一步还可以迈得更大。与全国其他纺配企业相比,吕天来虽然对产品进行了升级,但依然没能摆脱家庭作坊的局限:大单接不进,虽然利润高,但产值却上不去。

  “必须把大家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抱团发展,淘汰落后的产能,引进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扩大产能,提升质量,才能办大事。”吕永跃认为,甚至可以采用入股的形式,把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小作坊变成集中发展规范运作的大企业,摆脱低小散的市场竞争模式,向更高端的市场迈进。


永康日报 永报边界行 00003 2015-07-20 永康日报2015-07-2000005;6332 2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