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续一个月从方村走到八字墙统计倭灾损失
我今年93岁,出生在八字墙方村。贵报7月1日15版刊登文章,讲述爱国教育家胡庸当年写下《倭灾记》,反映了八字墙沦陷930天,损失惨重的情况,并附上倭灾损失调查统计表。70年前,我曾参加胡庸先生组织的倭灾损失调查统计工作。
口述 陈登友 整理 通讯员 柯高军
我曾就读于胡庸先生任校长的溪头桥小学。高小毕业后,经亲友介绍,我到缙云县城的布店当学徒。1942年,日寇侵占缙云后,布店关门,我回乡务农。在家乡,我亲眼看见日寇在三十里坑犯下的种种罪恶行径。
由于我的学习成绩好,胡校长对我印象很深。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一天,胡庸先生派人找到我,请我去八字墙他开的义和南货店一趟。原来,胡先生已着手三十里坑倭灾损失调查工作。我的算盘和笔头好,胡先生让我做统计汇总工作。
这项工作刚开始,在三十里坑很有名望的胡先生就召集20多个村的保长开会,要求他们对本村的倭灾损失进行逐户登记,并限定日期将登记材料集中到胡家。
出于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各村的登记工作开展得很顺利。统计的物资有27种,连大小木头、毛竹、棉衣、夹衣、单衣等东西都统计至个位数。这么详细的统计,在当时交通、通信落后的山区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工作。近一个月里,我每天一早从方村走路到八字墙,胡家管饭,傍晚回家。各村保长交来登记材料,胡先生都要亲自过问,有的村登记的物品欠全面,他就派人去核对补充,所以连损失的竹器、木器、鞋袜、瓶瓶罐罐、碗碟都有详细的统计。
我清楚地记得,统计汇总的单位有29个,除了20多个村外,还有乡公所、学校,以及桐油榨油坊等单位。有人提到三十里坑为何损失那么多桐油(4920担)?因为胡庸兄弟不仅是爱国人士,而且是很有眼光的实业家。兄弟俩早年引进桐子种子,号召乡亲们种植桐子树,还在武义上茭道办起桐油厂并贩销桐油,让农户增加收入。倭寇入侵三十里坑后,到处掠夺桐油往外运。农民们损失惨重。
如果当年胡庸先生没有对家乡的热爱,对日寇的深仇大恨,是不会开展倭灾损失统计调查工作的。此义举意义重大,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告诉人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