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界行系列报道(10)
下位村“赊”出一座文化礼堂
7月7日 星期二 雨 18℃至20℃
7日恰逢唐先集市,68岁的金香梭和丈夫商量着准备去集市上买点东西。金香梭是东阳市画水镇林村村人,但如果要去赶集,她和同村人一样,要走上1.5公里的路,到隔壁的唐先镇下位村坐公交车。不单是赶集要来永康,平常生活中,他们也习惯于说永康话。
“你们永康好啊!”金香梭说,村里至今没有开通去画水的班车,而下位到唐先的班车一天往返好几趟,集市时还有加班车,“看他们拿老年证一刷,‘嘀’一声响就免票了,我们的老年证就刷不响,真是羡慕。”
虽然坐车要花2元钱,但金香梭还是觉得挺方便的,“等我们村到下位村的水泥路修好,就更方便了。”
“这雨不停,道路硬化没法继续啊。真愁!”下位村支委胡新辽愁的不仅是天气,还有修路的资金。拓宽道路预算近60万元,除了前期村民募集的20多万元,资金还有缺口。
下位村地处山区,离五指岩风景区很近,距城区约30公里,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集体的口袋里虽然没钱,但要做的工程还是少不了的。再说现在政策好,只要村里会干事,上级补助肯定少不了。”胡新辽话锋一转,特自豪地说,去年村里“赊”出了一座文化礼堂。
怎么回事?原来,下位村的文化礼堂是由村里的祠堂改建而成的,虽然成本比新建的要低,但修缮费用还是花了21万元。按照规定,文化礼堂的奖补资金在验收达标后发放,这就意味着村里需要先垫付这笔资金。村里没钱,胡新辽和村干部就一家一家商店跑过去,费了不少口舌,赊回了修缮所需的钢筋、瓦片和水泥等材料。
去年8月,文化礼堂开建,两个月后落成。修缮一新的祠堂成了文化礼堂,还修了下位名人榜,把走出大山的名人贤士都“请”上榜。留守在村里的老人闲时就来这里看看电视聊聊天,说说下位村的古往今来,日子一点都不孤单。
下位村在册人口超过600人,现在住在村里的不过100多人,以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居多。“在村里,我算‘年轻’的了。”54岁的护林员蒋金行说,虽然下位村在山沟沟里,但近来变化很大,特别是道路硬化做得好,极大地改变了村庄面貌。
的确,下位一行,颠覆了没来之前的想法,原以为这是个落后破败的小山村,想不到这个连手机都有4G信号的地方,不仅不破败,建文化礼堂、开展垃圾分类等工作,一项都没落下。
特邀“老永报人” 胡潍伟
本报“边界行”第三采访组记者
高胜英 王洁航 支若愚 陈晓苏
李凌灏 黄根根 陈智颖 朱青恒
见习记者 颜悦 潜艇 李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