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陈弄坑村有个鲜为人知的白灵岩洞
洞里有石床、石臼、石井、石水槽,传说石臼会涌出稻谷
“我们村后的东岩山上有个白灵岩洞,传说里面曾经有仙人居住。目前我们村里正在进行农房改造,下一步准备开发旅游。”6月30日,我们来到花街镇陈弄坑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应春德介绍。村支书的话不禁让人心生好奇,想亲眼一睹这个岩洞的真面目。
□记者 陈李新 应艳 杨成栋
不管如何,石臼出稻谷是个传说。以前,村民们经常来这个山洞歇息,还有人在石洞前的空地上种番薯。孔云钦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民没必要爬这么高的山种番薯,也不用上山砍柴,他已有十几年没来这个山洞了。以前,有三条山路可以从山脚到这个山洞,现在都被草木遮挡,另外两条近一点的山路找不到了,今天走的这条山路,是路程最远的。
陈弄坑村120多户,328人口。据应春德介绍,该村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村民大多是从仙居逃难来的,看到这里山美水好,就定居了下来。该村属于八字墙的水果村之一,种水果、外出打工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13年,在镇里帮助下,村民们进行水果改良,引进美国加州桃和“甜芬”桔。当年村里还成立龙仙水果合作社,增加了村民种水果的收入。
与此同时,陈弄坑村利用山水优势计划进行旅游开发,打造农家乐。去年开始,该村进行了农房改造,村民对此大力支持,第一期已拆除老旧房7000多平方米,本月中旬进行排基建房。接下来进行第二期的农房改造。同时,开展亮化、硬化工程和地下污水管网的建设。
“再过两年,面貌全新的陈弄坑村将出现在人们面前。到我们陈弄坑来,既有新鲜水果吃,又能爬山休闲健身。”应春德信心满满地说。
村里发展旅游业,白灵岩洞是一个亮点,只可惜知道这个洞的人不多。
午后1时,正是一天之中最炎热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的我们,顾不上休息,在该村老年协会主任孔云钦的陪同下向白灵岩洞进发。从村里到东岩山山脚大约500米,山上树木葱茏,走了一会儿就晒不到太阳了。此时,山路也开始难走起来。孔云钦用带来的柴刀,给我们每人砍了一根木棍,让我们拄着上山。
山路边上有条山涧,清水缓缓地流淌着。孔云钦边走边介绍,这山涧水就是该村的自流水。几户村民合伙在山上做了蓄水池,把山涧水引到家里。水务部门为了进一步保证村民的饮用水安全,要在山上建一个小水库,今年下半年就要动工。
大约走了半小时,汗水已经湿透全身。我们捧起山涧水洗了洗脸,感觉清爽了很多。短暂的休息过后继续前行,上山的路越来越难走了,又陡又窄,此时手中的木棍派上了用场。快到山顶时,前面出现了一条岔路。孔云钦说,往右走就是去武义方坑,往左走一段路,就是白岩灵洞。听说快到山洞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没想到, 这段路更难走。由于山洪的袭击,有的地方窄得只容得下一只脚,有的地方被大石块挡着,需要手脚并用爬上爬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山,我们终于到了白灵岩洞。
从山脚爬到白灵岩洞需一个多小时
传说洞里的石臼会涌出稻谷
爬上洞口,眼前豁然开朗。洞前有一块平地,面积有200平方米左右。
还是让我们来好好观察一下这个有着传奇故事的山洞吧。山洞朝南,像狮子张大的嘴巴,左右较宽,进深较浅。我们目测了一下,宽约十五六米,最高处约4米多,最深处约5米多。令人称奇的是,洞里从东到西排列着石床、两口大小不一的石井、一个石臼、一个石水池。第一口石井最大最深,一股水不断从上方的岩壁上落下来。孔云钦说,不管是雨季还是大旱,岩石上的水流都是这么大。这几口水井的用场各有不同,第一口水井相当于水缸,用于储水,里面的水用来喝;第二口井用来洗菜;第三口井用来洗衣服。
仔细观察这个山洞,在靠近西边的洞口,发现有简易石灶,有烧过的痕迹。孔云钦说,这些石灶不是村民而是一些爬山爱好者搭的。每逢秋冬季节的双休日,前来这里爬山的人不少。根据停在村子里的汽车推测,多时一天有上百人。这里的山水好,吸引了一些爬山爱好者来这个山洞游玩和野炊。
最神奇的就是石臼了。这个石臼紧挨着第二口水井,直径约45厘米,深30厘米。孔云钦介绍,传说这个山洞里曾经住了一个人,原来石臼也没有这么大,每天早上,这石臼里就会出现稻谷,舂成米刚好够一个人煮粥喝一天。时间一长,住家变得贪心起来,把石臼打大一些,想让石臼涌出更多的稻谷。没想到,弄巧成拙,这石臼打大之后再也不冒出稻谷了。
村里准备开发农家乐
盛水的石水槽
孔云钦在测量石臼直径
白灵岩洞外景
白灵岩洞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