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职技校找特长、重实战、接地气,学生未出校门就成技术熟练的师傅
全国职教“奥林匹克”大赛中斩获三金
“三板斧”推进课程改革,为技师学院的筹建打下良好基础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7月4日在天津落下了帷幕。此次大赛中,永康职技校大放异彩,该校3名学生代表浙江省参赛,就带回了三枚金牌。
“一所职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能一次斩获三枚现代制造业类金牌,不仅在金华市是历史性的突破,在全国也少见。”金华市教研室副主任朱孝平说,在国家级大赛中夺金的绝大多数是地市级以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县级市的中职学生能获此大奖,实属不易。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办于2007年,一年一届。该大赛是职业教育领域等级最高的技能比武,素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奥林匹克”之称,从学校到市级,到地区级,再到全省,层层选拔,每个省都选派了最顶尖的技能高手参加激烈的角逐。今年以前,金华市仅仅获得过4枚金牌,可见竞争之激烈。
“国家级的技能比武,每个项目每个省都有参赛名额的限制,所以前期竞争就非常激烈。”指导老师马林刚说,今年该校华杜刚、胡俊超、胡慧骏三名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技能比武,分别获得数控车加工技术、工业产品设计CAD、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三个项目的金牌。
“这三个项目都是国赛的传统项目,与五金产业紧密关联,产业融合度很强,含金量很高。其中数控车加工项目更是我省首次获得金牌。”该校教务处主任胡赞认为,三枚金牌既体现了该校教师忠诚教育甘为人梯、学生勤奋好学崇德尚技的精神,也彰显了该校执着课程改革的成效。
近年来,市职技校转变教学理念,依托永武缙产业集群办学,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行课程改革。该校课改的第一板“斧”就是实行走班制,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特长,安排教学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班级和课程。走班制实施后,老师学生都十分欢迎,他们说,老师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学生可以从中寻找兴趣点,挖掘特长。
职技校课改的第二板“斧”是开门办学,推进校企合作。该校邀请企业优秀的研发人员、技术能手来校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像超人集团就有5个技术骨干组团来学校上课,集团副总还兼职班主任。“与学校老师相比,这些能工巧匠实战性更强,理论加实战更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胡赞说,职技校还引企入校,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参与生产实训,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各个环节。
职技校课改的第三板“斧”是接地气编写教材。该校提出“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理念,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近两年来,学校编写完成并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有24种。其中校企共同编写的《模具结构与设计》《模具加工技术》等7种教材,已经在浙江全省中职学校内推广使用,《模具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学指导方案。
职技校还鼓励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产中学”。“带着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去学习,更能入脑入心。”胡赞说,学校每月一次分不同专业开展技能竞赛,从中发现人才,培养选手。
课堂教学强理论,实战演练增技能。职技校课程改革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未出校门就成了技术熟练的师傅,为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后备技术力量。
“大赛注重的就是实战能力,像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项目,要求学生既懂安装,又会维护,还要独立设计编程,使组装完成的自动冲床能按要求生产,熟练掌握这项技能的学生,肯定是‘机器换人’项目中少不了的技术能手。”指导老师郭丽华说。
课程改革让职技校找到了培养学生与企业、产业融合的切入点,也为技师学院的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除了全国大赛夺得三金的荣誉,职技校在今年高考中也取得骄人成绩。该校216人参考,207人上线,上线率95.83%,比省上线率提高14.98个百分点。其中15人上本科分数线,是去年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