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金立群:迷恋莎士比亚的金融家
亚投行候任行长昨新鲜出炉
一名有文人气质的金融家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被迫中断学业的金立群在农村插队,但并没有停止学习,甚至还在当地担任代课老师。在农村插队的岁月里,金立群对莎士比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漫长的10年中,很多有志的知识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学习深造,但也有很多人放弃了对知识、对理想的追求,自怨自艾。金立群属于前者,他感到求知是人生第一需要。他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现在大家都不读书,那我就读书,将来国家必有需要之时。”当时盛行“读书无用论”,“书读得越多越蠢”的论调对很多年轻人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但他10年坚持不懈,他说:“学习不能急功近利,求知当不问回报。”
中断学业十年,金立群在恢复高考后作为老三届学生,竟一举考取北外研究生,成为王佐良、许国璋等一代名教授的弟子,一个非工农兵大学生考上研究生,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由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和法语都非常流利”的金立群从踏入职业生涯伊始,几乎一直与金融、国际化等关键词息息相关——虽然没有掌舵证券公司的经验,但金立群曾翻译过一本著名的投行巨著——《摩根财团》,这本实体传记问世于1989年、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图书最高奖项: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恩·彻诺。
1988年至1993年,金立群在世界银行任职副执行董事和时任世界银行行长、前任摩根大通董事长普雷斯顿有过一段共事经历。彼时,中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内市场也亟须参考国外有影响的大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包括西方国家的现代金融发展进程。1996年,在财政部从事对外融资管理工作的金立群开始组织翻译此书。用他自己的话总结整个翻译过程,就是“利用余暇,历时二载,凡三校”。
此外,金立群甚至还参与编辑了一本与金融毫无关联的《英国诗歌选集》, 足见他出色的外语能力和文学造诣。
金立群勤于读书,知识渊博。他在财政部当司长时就要求司里的年轻同志认真学习,每年工作之余必读5000页“严肃读物”并做笔记,他本人至今读书不倦,文、史、哲重要名著他都尽量阅读,之外自然科学、天文、地理、生物等都广泛涉猎,他有很深的中国古汉语功底,各种古籍读来全不费力,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历史的热爱丝毫不因他对西方语言的努力而遭削弱。
妙招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危机的冲击波使东亚很多国家的经济发生强烈震荡。从“东亚奇迹”到东亚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某大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甚至扬言:“亚洲无钱可赚,早日撤资乃为上策。”面对这种悲观的论调,金立群的观点掷地有声。他在1998年率团到亚行出席大湄公河区域合作会议上发表演讲:“东亚经济今天固然遭受重创,但是,20多年来东亚国家呕心沥血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并没有被摧毁,因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培养的优秀人才也没有流失,东亚经济必将重振雄风。”他这番话,使在场的各国代表精神为之一振。而如今,这早已成为事实。
亚洲金融危机,对当时担任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主管国际融资业务的金立群来说,也是一场重大考验。回想起1997年7月那几天的情景,他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危机发生时,泰国首当其冲,泰铢大幅贬值,资金外逃,股市一泻千里。当时,他参与了相关的国际紧急会议,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从容开展工作。这也是他多年“厚积”之后的一次“爆发”,凭借前期对亚洲金融市场的了解和丰富的国际金融,他在各种场合所表现出的深厚金融理论功底、果断沉着的处事方式,以及对事物的精准分析和判断,树立起了专业而且值得信赖的形象,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多信心,这也是他当时最重要工作。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无法以合理成本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之时,中国政府却于当年12月在纽约成功发行了10亿美元全球债。这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一笔独立依靠自身信誉发行的亚洲国家主权债券。已于当年9月升任为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的金立群亲自操刀了这次发行。
尽管这一步走得很惊险,最终结果证明金立群的判断是正确的。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魄力,以及专业能力和演讲水平,他极大地激起了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他用西方最能听得懂,最喜欢听的方式和语言告诉国际投资者,中国政府给了你们一次难得的机会,而国际投资者,则以对中国投上一张信任票,回报他的良苦用心。
外媒眼中的金立群
英国人认为他是一位亲英派,因为金与英国人交流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他还向法国人讲述自己多么迷恋法国的文化;为了取悦德国人,他还跟德国人说因为他们诚实所以自己最喜欢他们。他离间欧盟各成员国的功力已在北京传为美谈。 ——英国《金融时报》
金立群是少见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 ——英国BBC
他被同业人士称为学者型的高官,是文人雅士,但他又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而不只是一介书生;他永远在向历史学习,却从不停止往前看;他是金融界的一位实践者,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以其广博的知识作为坚实的铺垫。 ——《华人金融家》
人物履历
姓名:金立群
简历: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7年至1988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进修。
1984年至1989年任财政部外事财务司副处长。
1989年至1994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其间,于1988年在世界银行任中国副执行董事)。
1994年至1995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
1995年至1998任财政部部长助理。
1998年9月至2003年,任财政部副部长。主管教育、科技、文化和对外经济交往领域的行政经费预算。在此期间他还是中国在亚行、世界银行集团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的副理事。
2003年8月1日出任亚行副行长。在亚行,主管南亚地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这些业务局下属的各海外代表处)以及和私营部门业务局有关的业务。
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被任命为中投公司监事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长。
2014年10月从中金公司正式离职。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
有这样一位美女,她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83年的她现在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金立群。
1983年,金立群的女儿出生了,他给女儿起名金刻羽。宋玉在《对楚王问》写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金先生的学术梦最终是在女儿的身上实现了。得益于父亲浓厚的文艺情结和家中良好的英语教育,金刻羽还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时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随后又到了纽约的哈瑞斯曼高中继续学业。她的同班的14位小伙伴有12位拿到了哈佛的录取,剩下两位分别接到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的通知,金刻羽当年以哈瑞斯曼高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赴哈佛求学。
按照哈佛学院路易斯院长的说法:“哈佛总共只有过30位学生选择在第三学年结束后提前毕业,还有25位学生在用三年时间修完本科课程后继续留在哈佛,并在第四个年头修完硕士课程。”因此按这个标准,在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心中,80后姑娘金刻羽可谓是一名“天才学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学霸”。
金刻羽的本意是以历史为专业,考虑到从小父亲对她的人文熏陶,这样的喜好并不令人意外,后来她最终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并只用两年时间就修完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在25岁时获得了经济学博士,随后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现在已然tenure在手,是LSE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终身宏观经济学教授的金刻羽,因为所从事的研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她于去年入选了“2014年全球青年领袖”。 据新华社
金立群之女:LSE最年轻终身教授
6日,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根据6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特别财长会通过的亚投行候任行长遴选程序,中国政府正式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
金立群夫妇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