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治村导师

文章导航

  典型引领风尚 优秀凝聚力量

  10名“治村导师团”成员先进事迹摘登

  编者按:前段时间,我市通过基层推荐、部门联评、市委研究等程序,确定了30位“好村官”、20对“好搭档”,并从中选出10名“治村导师团”成员,并将他们的事迹编印成《小村官 大情怀》一书,这既是“三面对三看齐”的精美名片,也是“争当引领先锋”的生动教材。本报今日对10名“治村导师团”成员的先进事迹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第一步要让村庄变美,第二步要让美转换成生产力。”站在远景如黛,近景别致的小漓江畔,周双政描绘未来的发展蓝图。

  舍小为大,倾心为民干实事

  周双政今年53岁,从2001年开始担任园周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还负债17万元。

  当选村书记前,周双政是一名商人,但是当选村支书后,他渐渐放下了自己的事业。2012年,他把最后两个公司都卖了。很多人都说周双政傻,周双政对此却很淡然,“不用打理公司,我就能够把全部精力花在村里,专心搞好村里的发展。”

  除了周一到周五与机关同步的上下班时间外,“5+2”“白加黑”对周双政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没有工资、没有奖金、没有休息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双政不仅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每年还要用自己的钱去贴补油费、出差等费用,一年下来将近三四十万元。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态牌

  现在的园周村远近闻名,成为永康周边最火爆的短线游景点之一。然而谁又能想到,十多年以前的园周竟是一个房子杂乱,道路泥泞的小村庄呢?

  周双政说:“以我们村的条件,想发展工业或者商业,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但我们这里自然生态好,里面还有3000多亩山。”为此,周双政提出了“生态立村、环境兴村、旅游强村”的发展思路。

  2006年,通过政策支持出让土地,园周村获得了5100万资金。周双政意识到,这是园周村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他顶着压力与村民积极沟通,把钱投入了村庄改造建设。为了让村民有更多的信心,周双政甚至承诺,如果失败了,所有的损失将由他个人来承担。

  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证实了周双政独到的眼光,不仅让村民看到了比5100万元多几倍的价值,建设生态园周的理念也获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精彩点评

  把美转换成生产力,契合时代背景,理念创新超前。周双政因地制宜、独辟蹊径,带领园周村走出了一条把环境转换成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之路。

  (下转11版)

  他紧跟时代节拍,抢抓机遇,引领村庄“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他坚持创新引领,脚踏实地,帮助社员实现创业富裕梦;他守规矩、敢担当,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唱响百姓幸福的声音。他就是东城街道高镇经济合作社党总支书记王根红。

  用发展强村富民

  多年来,王根红主导投资1亿元建成高镇商业区;投资320万元在金城路建成商业楼;投资100万元完成新区道路硬化。

  近年来,王根红还确定了以商招商的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他以创办市场为抓手增加村民收入,确定以上海九星村的发展模式为样板,筹划“市场兴村”战略。在下王店区块开辟150多间店面,建成中国休闲车专业市场。将村内三个特色商业街区共3000多间商铺统一划行归市。到目前为止,高镇经济合作社已有集体资产1.34亿元,现金存款1700多万元。

  用规矩管理村务

  高镇共有2600多人,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大村之一。治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讲规矩不行,完全照搬照套也根本办不了事。这是王根红当村干部20多年来最深的体会。

  为此,高镇经济合作社党总支要求党员亮出身份,量化党员承诺内容与考核方式。制订了《高镇村民情接访制度》,三个党支部轮流“执政”,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促进了全村办事创业。

  用文化黏合人心

  在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王根红带领高镇村民追求精神富裕的脚步愈发坚实了。

  借助“十八蝴蝶”的文化内涵,高镇通过“五个一”的文化载体挖掘,实现了高镇文化的历史传承。一个项目:成功注册十八蝴蝶图案的商标;一座戏台:投资50万元建成村级戏台;一份村报:创办《高镇村报》;一个图书室:投资10多万元,建成藏书 5000多册的村级图书馆;一册村志:修编《高镇村志》。

  精彩点评

  强发展、立规矩,兴文化、促繁荣。王根红带领高镇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业致富之路,收获了掌声的同时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王根红

  东城街道高镇经济

  合作社党总支书记

  “幸福村庄”的幸福密码

  王援朝

  东城街道

  下店午村党支部书记

  乡亲们在我心中最重

  黄绍雄

  西城街道周塘经济合

  作社党总支书记、社长

  群众点“将”的贴心人

  周双政

  江南街道

  园周村党支部书记

  让美转换成“生产力”

  今年已经是王援朝担任村里带头人的第十六个年头,如今的他已经习惯性地把村里的事情当成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每天一大早,他把厂里的工作安排好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村里,一门心思扑在村里工作中。

  盘活村子需要实干加经济头脑

  刚接手下店午村,村里的集体经济只有山塘水库承包获得的上千元收入。当时,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比较大,王援朝就以农田改造为突破口,修建机耕路,改造山塘水库,完善村里的用电设施,成就了村里的第一份事业。

  2012年,王援朝萌发了为村民改造老房的想法。他开创性地以赞助的形式来确定规划区内选址的优先权,筹得赞助款400多万元,加上三通配套设施收取的1600多万元,为接下来完善农房改造的后续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笔巨款,王援朝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了保证农房改造顺利推进,他还提出了“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二是强化责任落实;三是强化公平办事。

  下一步,王援朝准备在返还地区块开发市场,建造一些可出租的村集体资产,确保每年都能有几十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获得信任需要无私加大胸怀

  当了这么多年的村支书,王援朝始终相信,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只要是村里的事情,他都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村民有意见,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当面提出来,大家放到台面上来讨论处理。

  “农房改造牵扯的利益很大,一些村民对政策不了解,经常会反映到我这里来。”王援朝经常是一天厂里、村里往返好几次,对享受政策有意见的村民逐条对照,一一做通思想工作。

  王援朝认为,想要当好村干部,就要有勇于奉献的思想准备;想要干实事,首先要书记自己带好头;想要团结班子,就要有宽宏大量的胸怀。

  精彩点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办实事,助村谋发展。从王援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服务智慧,看到了取长补短的管理策略,看到了真心实意的为民情怀。

  今年60岁的黄绍雄,一人心系多个合作社十余个自然村的发展,他所到之处工作总是有声有色。

  讲规矩强班子,打造“两富周塘”

  作为带头人,黄绍雄深知建设一个好班子的重要性。为此,他提出了“团结、创新、务实、奉献”的八字方针,建立了党员学习日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

  周塘经济合作社有7个自然村,人多地少。黄绍雄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两委一班人艰苦创业,集体资产从2000年底的38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000万元。通过集体闲置土地承包和厂房租赁,集体经济年收入提高到28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

  黄绍雄还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先后组建了迎龙灯、乐团、太极拳俱乐部等村民文体组织,建起村电脑室、图书室、健身房、羽毛球场、篮球场,着力打造“文化周塘”。周塘成了我市“两富”新农村的样板。

  改造“城中村”,为群众谋福利

  周塘经济合作社西山头村虽然地处市中心,但是村内建筑都以老房子为主,环境卫生差,文化公园少,与城市现代化不协调。2013年底,西山头村启动了“立改套”项目。

  黄绍雄从周塘整体布局考虑,也为社员利益着想,积极奔走于市政府、街道,市里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西山头的“立改套”项目。但要将西山头村拆迁重建,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周塘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黄新昌说:“黄绍雄书记为我们西山头区块危旧房改造的事情,先后召开了100多次会议,走遍每家每户进行动员。”

  在村办公室里,三幅“城中村”改造规划图非常显眼,几栋十几层高的楼房鳞次栉比,底层是热闹繁华的商业街。黄绍雄说,实行“立改套”是为了与大城市接轨,向天空要效益,通过老村改造,建设一个集体经济雄厚的小区,让老百姓受益。

  精彩点评

  讲规矩强班子,打造“两富周塘”;率先试水村官异地挂职,打造区域化党建示范点。黄绍雄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党组织书记的思想高度、行动力度。


永康日报 治村导师 00010 2015-07-07 永康日报2015-07-0700005;5142;永康日报2015-07-0700020;永康日报2015-07-0700018;永康日报2015-07-0700006;永康日报2015-07-0700010;永康日报2015-07-0700014;5124;永康日报2015-07-0700007;永康日报2015-07-0700011;永康日报2015-07-0700015;永康日报2015-07-0700008;永康日报2015-07-0700012;永康日报2015-07-0700016;永康日报2015-07-0700009;永康日报2015-07-0700013;永康日报2015-07-0700017;5121;5118;5115;永康日报2015-07-0700021;永康日报2015-07-0700019 2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