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边界行”系列报道(9)
枫坑村美丽计划吸引村民回村寻乡愁
小山村有个大梦想:彻摘“落后帽”
本报“边界行”第二采访组记者
胡高进 顾国庆 潘洪 王晓鸣 秦艳华 吕育才 胡宇燕 陈李新 应艳 杨成栋
边界趣闻
从枫坑村沿着弯曲的山路行驶3公里,便到达永义边:向西拐弯向山顶一直前行,到达别山农家乐;直行则进入义乌地界,步入连绵五六公里的义乌枫坑水库。
在这片天然的森林氧吧中,花街镇赤川村村民胡富华夫妻坚守近10年,开辟原生态的旅游休闲场所。站在这片背靠大山,望眼平川的山顶净土上,吹拂着轻柔的山风,吃着地道的农家菜,城里人美美地享受最惬意的时光。
在这里用餐,你不仅能吃到正宗的高山番薯馃,还能品尝到脸盆大的灶烧锅巴、米汤、高山野菜等传统土菜。用完餐后还可到附近走走看看,踏足高山树莓区、桃李基地,享受采摘的乐趣,玩累了到池塘边钓钓鱼、到棋牌室娱乐……在山风中感受惬意的清凉。
“这里手机信号不好,后续投入开发受影响。”胡富华说,自己经营一家小企业,每年赚的钱投入大山,现已投了30多万元,但手机信号不好留不住游客,希望借助本报“边界行”的报道让信号畅通,吸引更多市民前来观光旅游。
龙潭里溪水清澈
花斑鲤鱼游得欢
走近花街镇龙潭村里,映入眼帘的清山绿水让人心情舒畅,村口原生态的古桥、泥墙白瓦、清澈的溪水……让人流连,溪中花斑鱼和红鲤鱼自由穿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花斑鱼这几年多起来了,红鲤鱼是村民和市民放养的。”每每游客路过小溪,村民胡阿婆就会热情地说,有了这些鱼,小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她印象中,第一条红鲤鱼下水是在2008年。那一年,村民胡老伯买了两条红鲤鱼过年祭祖,祭完后两条鱼游进了溪里,与花斑鱼一起“生活”。之后,前往大寒山游玩的游客,也带来了一条条红鲤鱼放生,祈祷家庭美满幸福。
如今,小山村的花斑鱼与红鲤鱼无疑成了村里最闪亮的明星,数百条花斑鱼与10多条红鲤鱼幸福入驻后,村民生活习惯悄然改变,垃圾乱扔现象少了,村庄变得干净了,村里系列工程有序开展了。
小山村的灵山秀水引来了大批游客,他们喜欢在村里转悠了,上门买咸菜、山粉等山货的客人也越来越多。
山顶“农家乐”
盼通手机信号
又到夏季,花街镇枫坑村“新”村民王需嫣,喜欢从城区回老家,呼吸新鲜空气、打理200亩山林,寻找那份独有的清凉。
从小在城区长大的王需嫣,跟随丈夫外出经商,前两年回城区安家。去年,夫妻俩回老家造新房、承包林地过上了田园生活。
近两年内,枫坑村有20多位“王需嫣”回村小住,成为小山沟的“新”村民。“回乡小住大多是早年迁出的村民或是他们的家属,这与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村里环境的变化有关。”枫坑村村支书胡华桂说,以前村民要过上好日子,拼命地外出闯荡,现在赚钱了,回乡反哺家乡建设。不过,小山村集体经济太薄弱,还是很需要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帮助。
“萎缩村”美丽计划
吸引“城里人”回归
枫坑村地理位置独特,与义乌大门里村相隔3公里,到义乌城区30多公里,是我市通往义乌最近的交通要道。这里空气清新,绵延山谷五六公里的义乌枫坑水库风光秀美,气温比外界低了5至7℃,堪称义乌的前花园。
改革开放后,这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列入萎缩村管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谋出路,人口比最多时锐减50多人。如今,这个集体经济薄弱的小村,共有282人120户,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村里安宁和谐。
“7年前的批基户都没地造房,启动农房改造,能够大大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胡华桂说,去年,枫坑村通过市级“美丽乡村”村庄整治验收,今年顺势启动了农房改造。
为实现宜居梦,枫坑村村两委班子积极做好前期宣传和准备工作,在完善和修编村庄规划的同时整合土地,奔波各部门落实政策,经过一年筹备,于4月正式启动了旧房拆除工作。
目前,经过前期排查摸底,第一批签约户中的95%村民签订了拆迁协议,70%已拆除。根据村庄规划,全村将新建100幢新居,分期推进,目前拆除的7000多平方米可原地安置40多户。
“农房改造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关键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胡华桂深有感触地说,落后村要抓住眼下好政策,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
新规划的美丽蓝图,以及逐渐变美、变好的村容村貌,除了鞭策村干部们勤奋干事外,更吸引众多村民回归。从去年开始,村里共有20多位村民“迁回”老家,恢复山里人身份。
“众人拾柴”助嬗变
筹集53万扮靓家乡
枫坑村被列入萎缩性管理村后,多年未发展,村里危旧房日益增多,与邻村形成了鲜明对比。2011年,村两委谋划并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步棋。
村集体经济空白的偏远村,启动建设的首笔资金从何而来?村班子成员兵分数路,挨家挨户前往各地募捐,短短几个月筹集建设启动资金53万元。
募捐活动中,能人胡朝科一人就捐了30多万元。这位年轻时外出闯荡,经历艰苦创业后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多年来一直心系家乡,除带领10多位村民共同致富外,还先后捐款50多万元,完善村里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力推美丽村庄建设。同时,他还每年拿出爱心款慰问困难家庭,为低保户、困难户、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关爱。
其实,在这个偏远小山村,像胡朝科这样的热心人不在少数,大家出钱出力扮靓家乡:陈惠贞先后捐了20多万元;陈武捐款5万;90多岁的村民、低保户也愿意出钱出力……
在大家的努力下,日益变美的枫坑村为下一步的美丽嬗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村“抠门”建秀美村
引资引智摘“落后帽”
连日来,为了村里的工作,住在城区的胡华桂与村委会主任胡朝云等干部一起,忙着城里、乡下两头跑。他们不顾路途远,经常回村处理工作,并挤出时间跑街道、部门联系事宜,力争早日让村民住新居。
村庄发展,村领头雁无疑起到引领作用。在2011年枫坑村吹响美丽乡村建设号角时,胡华桂还是市机床厂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经营一家企业。获知情况后,他带头捐款5万元,并开始回老家翻修危房,关注起家乡建设。同时,他每年拿出善款,在年终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年人。
回乡次数多了,村民对他的了解也多了。2013村选举中,年近七旬的胡华桂当选村“领头雁”,与村主任胡朝云一起扛起建设家乡的重任。
为了花最省的成本扮靓家园,村两委班子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这两座桥是村民胡朝科、陈惠贞捐款建的,这样就能节省部分费用。”胡华桂说,村里近几年的建设除村民筹集资金外,大部分依靠市里的“以奖代补”资金,通过滚动式发展获政策补助,但至今仍欠了不少账。
村干部精打细算热心干事,村民出钱出力支持,经济集体薄弱的枫坑村旧貌换新颜,下一步将朝着秀美村迈步。
“大寒山是我市北面一片最美的净土,依托自然资源带动村民致富是周边各村的梦想。但如何算好这笔生态、经济账,除了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指点和帮助。”采访结束时,胡华桂热情吆喝,希望借助本报邀请更多志士能人走进大山,通过引资引智,发展大寒山旅游,帮助枫坑等山沟村彻底摘除“落后帽”。
枫坑村村口小景
边界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