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侬
4月中旬,淡淡的阳光洒了芝英老市基一地。市基西南角的水泥地上,有一位老手艺人正认真地为旧钢精锅换底。边上有几位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女手拿着相机对着老人不停地拍照。看样子,他们是冲着古镇“寻宝”来的。
老人手中拨弄的每一道程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老家离这儿仅1公里远,而且我的父亲和堂叔堂兄弟都与老人一样都是经常出门的手艺人。我离开老家已有40年了,平时回老家也是来去匆匆,难得看到此情此景。这时,我的脚步被牢牢地拴住了。他像是我的老父亲,我端详老人的每一动作,感到特别亲切。
我们永康人把出门到外地手艺人统称为“出门侬”。在我们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出门侬。他们大多从事传统小五金行业,如:打金打银,打铜打铁,打镴镶牙,翻砂铸锅,钉秤弹磅(修磅秤)。除了少数家庭有钱供子女读书外,多数人得早早出门学艺。年轻人没有一门手艺会被人瞧不起,找媳妇也难。有谚语说:“秧田八百不如手艺伴身”,有了手艺就等于有了养家糊口的本领。3年徒弟3年半作,经过6年学艺后方可自己“开担”(出师),这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学艺是一门苦差事,一副行担(一只篰笼、一只笸篮、一具风箱、一只工具箱),就已包括加工工具、棉被布帐、油盐酱醋。篰笼、笸篮由徒弟挑,风箱、工具箱由师傅挑,这是定例。他们肩挑沉重的行担,走村串巷,走到哪,吃在哪,住在哪,凉亭、街沿常常是他们临时的家,十天半月不见荤腥也是常事。连续一两个月难得歇上半天。在山区,他们常常要翻山越岭,有时遇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不得不饥肠辘辘一路摸黑到天亮。
做徒弟的必须早起晚睡,还要照顾师傅饮食起居,累活脏活要抢着干。要是做不妥当,随时会遭师傅的责罚。手艺人自然明白这是一种修炼,只有默默地忍受着,才能修成正果。
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回家两次。一次是腊月回家过春节,灯节后离家;一次是七八月份农忙季节,早稻收割时回家,晚稻插秧后离家。出门较远的,比如云南、贵州、新疆、西藏、东北三省,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
我记得,父亲回家了,堂叔堂兄堂弟也回家了,他们向左邻右舍分一把带回来的糖果饼干,这已成为惯例。每年春节,沉寂多时的大明堂、三间厅、大健塘也开始热闹起来。出门侬有了钱腰杆粗了,说话口气也硬了。殊不知,出门侬带回来的一分一厘都是血汗钱。
出门侬有自己的行话,1000元叫“一片”,2000元叫“扬片”,妇女称“老木莲”,小男孩称“宅柳居”……同辈的都叫“啰”,你叫我啰,我叫你啰,大家都是啰,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从小耳濡目染,在我们这儿,老少妇孺都听得懂这些行话。
出门侬在家期间常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流赚钱心得,介绍各地风俗,说说奇闻逸事。他们吃完年夜饭,碗筷一放,又开始计划新年打算,追寻新的梦想。
手艺人出门前,母亲为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做一番准备。被子要拆洗,衣服破了要缝补,纽扣掉了要订上。有两样是必需的,一是菜干炒肉,那是下饭好菜,存放一两月也不变质,二是烤角干麦饼,那是出门侬路上的干粮。
改革开放后,不少出门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谋划着新的赚钱方式,从走村串巷到创办企业,从小五金到大五金,事业越做越大。
如今,出门侬这一字眼慢慢地淡出了人们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董事长、总经理。但出门侬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叫人无法忘却。
□章礼荣
菇尔康, 浙江省灵芝专家
倡导健康养生新理念
Tel:87035316 13626795758(615758)
市作家协会、浙江菇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菇尔康”杯短散文征文
灵芝破壁孢子粉、养胃猴头菇、食用菌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