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约2万平方米
300年老建筑“四本居”屡遭贼手
“前几天又有人到老宅偷东西,再这样下去,村里仅剩的这幢古建筑就要消失殆尽了。”近日,江南街道栗园村民反映,村里曾有三幢古建筑,如今只剩一幢叫作“四本居”的老宅,最让大家担心的是,这幢古建筑内的一些漂亮雕刻屡遭贼手。
□记者 周灵芝 林群心
康熙年间盐商所建
今年69岁的村民郎阿娜告诉记者,“四本居”位于栗园村的西侧,因老宅上方镌刻着“四本居”三个大字而得名。她19岁嫁入粟园村,就和丈夫一直住在这里。这幢老宅最热闹的时候,曾住着65户家家,多达200人。随着岁月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了这座老宅,如今只剩下4名留守老人。
84岁的陈茂枝老人也是其中一位村民。他说,他居住的房子是从父亲手里分家所得。他年轻时曾听爷爷说起,“四本居”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江常太公所建。江常太公是一位盐商,共有3个儿子,所以盖了三幢相似的房屋。其中一幢多年前失火被烧,还有一幢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目前已无人居住。比较完整的现在只剩下“四本居”这一幢老宅了。
查看资料得知,“四本居”以大花厅为主体,主建筑楼间均为多层重檐、砖雕斗拱牌坊式,建有“上新屋”、“下新屋”等民宅大院建筑,以及配建四周的书房、绣楼、仓房、马廐、书院、祠堂、家庙等附属建筑共500多间,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雕刻精美用料讲究
“常有人慕名到这里参观,还有一些年轻人扛着摄像机来拍摄。很多第一次走进走‘四本居’的人都为这里精美的雕刻所惊叹。”在村民的解说中,记者走进了“四本居”,只见里面瓦当滴水,正脊兽吻,檐角起翘。
前厅、中厅为四柱抬梁斗拱,正面马腿,梁下雀替,柱头蝴蝶木,檩枋均施精细浮雕,镂刻玲珑剔透,独具一格,所用木料多属榧、樟、槠为主,各单元之间均筑有防火山墙,地面多数用精工磨制青砖铺砌,楹槛装饰,雕刻精美。只可惜现在大多成了村民堆放杂物之处,还有几处屋顶瓦片掉在地上,出现漏水的迹象。
十多次遭遇贼手
村民说,“四本居”内的房屋都已分到各户,许多村民盖了新房,搬出了老宅。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些窃贼看到了机会,将贼手伸到了这里。
“这些年来,这里遭遇了十多次偷盗。”郎阿娜告诉记者,2010年秋天,她到南京旅游,回家就发现一间房屋的两块花板被人偷走了,一只雕刻精美的“牛腿”不见了。她说,当年曾有人上门收购,一块保存完好的花板,对方开价6000元,她都舍不得卖。
为了防盗,居住在“四本居”老人们找来许多长长的竹子,竖放在没人居住的房子前。小偷碰到竹子,就会发出响声。尽管老人们小心谨慎,窃贼却是无孔不入。“2011年10月份的一个晚上,大约凌晨2时,院子里竹子突然发出声响,我们知道有小偷来了,赶紧起来开门,没想到门怎么也打不开。原来小偷在动手前,用绳子把我们的房门都绑住了。我们大声喊叫,用剪刀把绳子剪断,等我们打开门时,小偷已经逃跑了。”郎阿娜说。
81岁的老人陈灿其说,大家齐心协力想保护好“四本居”,就是觉得这座古建筑凝结着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村党支部书记陈新阳表示,栗园村的集体收入几乎为零,靠自己村的力量修建“四本居”太困难了。现在,村二委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争取一笔资金对“四本居”进行修缮和维护。
“四本居”内的精美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