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互联网+农业”的领头人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农业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夏声广就是这种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看起来很“土”的农业,在他手上变成了时髦的“互联网+”。如果每个村都有夏声广这样身边的“植物医生”,那么农民治虫、增产就不用愁了。
头戴一顶草帽,手持一只摄像机,腰别一个病虫包,手里还提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老布鞋……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寒来暑往,这就是夏声广日常工作的素描(详见本报18日1版相关报道)。
这样的“素描”很难得见到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难得在我们农村的田头见到。正因为难得,“永康好人”夏声广得以入围“中国好人榜”。这不禁让人想起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夏声广3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在田间,捕虫、拍虫、研虫、治虫,为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事业做着贡献。
1986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植保专业毕业至今,夏声广从没离开过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他30年来只做一件事,当好植物医生。也就是说,他把人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沃土。面对这种知识型、科技型的新型“农民”,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人才如今在农村还多不多?如今报考植保专业的大学生有多少?学成后真正投身基层农技、一心想当“植物医生”的有多少?
广袤农村的广大菜农、果农、稻农,太需要夏声广这样常年深入田头、从不离开基层的贴心农技专家。18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张高级农技师指导农民科学插秧的照片,说的是永嘉县14.5万亩单季稻开始插秧,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纷纷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种植,提高产量。从中可见,当今农村对科技人才的渴求。如果每个村都有夏声广这样身边的“植物医生”,再加上前来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那么农民治虫、增产就不用愁了。
身边的“植物医生”是农民的贴心人,是非常接地气的本土专家。夏声广放弃假期假日、带病满负荷工作积累的8万多张图片和800余种病虫,涵盖20多种常见农作物可能遇到的病虫害,真的是他30年来的心血结晶,他把他的心血无私地献给了广大农民。因为有了这么接地气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农民治起虫来“非常简便”。这“简便”的背后,是一位农民贴心人真情助农的博大情怀,也让人看到夏声广非常不简单的人生。
农业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夏声广就是这种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从田头捕虫到撰写农业科技著作,再到研发全国第一款手机版农田治虫软件,夏声广始终坚持站在农民生产与农业技术传播的最前线,这是一位科技型专家与时俱进的特有潜质。为了让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尽快掌握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的关键技术,夏声广很好地运用起了新媒体传播,看起来很“土”的农业在他手上变成了时髦的“互联网+”。
“用手机打开‘水稻病虫害远程智能诊断系统’,即使你在田头,只需对着软件就能识别病虫害,找到防治办法。”报道看到这里,一位“互联网+农业”领头人物凸现在我们眼前,他就是敬业奉献在我市农村的“中国好人”夏声广。让我们衷心预祝他当选,而且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