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居家养老服务

  是深耕传统文化

  “银发浪潮”滚滚而来,如何养老既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回避不了必须加以正视的社会问题。据《永康日报》6月3日1版报道,自2013年以来,我市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新建202家,累计建成224家,为7000多名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日托、就餐、保健、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今年将完成70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任务。

  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60岁以上老人2亿多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所限,养老已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难题。各地养老院一床难求,有报道说北京要排队达百年之久。“老人养老社区办”,我市的这种做法,让人倍感温馨。

  此种做法颇具“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就是“养儿防老”“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自己习惯的家庭养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出门有熟悉的邻里,互致问候,聊家长里短。环境熟悉,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路,闻着厨房的香味也能回到家。虽然各地养老院一床难求,但仍有大量的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住进养老院,这可以说是文化的深层次影响。

  “老人养老社区办”,此种做法契合和谐社会的建设方向。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解决的不仅是老人们生活和医疗等方面的难题,比如小毛小病不出社区,甚至饭菜、医疗可以送上门,这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更为有益;而且还可以满足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因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有利于亲情交往的平台。

  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照料,老人近距离就能享受到服务,此举既为老人如何养老提供一种人性化的选择,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弥补社会养老资源不足。但是,社区办养老并非就那么简单,需要有场所,需要有专业化的人员,还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因而,需要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把社区办养老当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大力度予以扶植。时下有一种说法,这也难那也难,只要政府重视就不难。就拿我市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模式来说,需要调动和发挥民政、街道、社区、家政公司、服务员、专业社工等六个方面的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尤显重要。如果没有政府出面,就会是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一盘散沙,根本形不成共识及合力。而政府出面协调了,就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辖区老人居家养老的大难题,让更多的老人能享受到“不离家养老”的快乐,真正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落到实处。

  养老在我国不仅关乎社会保障,也关乎文化伦理。“序天伦之乐事”是中华民族一向追求的老年梦想。纾解养老困境,不能忽视深耕于文化传统的养老观念。从这个角度看,我市的做法更接地气,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再豪华的养老院、再高档的疗养所,都比不上温馨的家庭。另外,以此应对老龄化也是完全可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具有社会化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极具推广价值。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纾解养老困境,不能忽视深耕于文化传统的养老观念。从这个角度看,我市的做法更接地气,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3 2015-06-06 永康日报2015-06-0600006;永康日报2015-06-0600014;永康日报2015-06-0600011;永康日报2015-06-0600009;永康日报2015-06-0600013 2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