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根植传统文化童蒙养正
![]() |
说起为什么要童蒙养正,实验学校校长童伟民说:“‘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了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童蒙养正,就是要在儿童发蒙阶段给予最重要的养正教育。”
在童伟民看来,学习母语经典就是最好的养正手段。从2003年开始,实验学校就有老师开始带领学生大量地学习经典,当时的想法很单纯: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好好背点东西。
从2009年开始,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开展了童蒙养正课题研究,旨在养纯正的母语根基、养正知正见、养正德正念,进而正言正行。2012年,该校科研成果《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儿童感恩教育》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去年12月,该校科研成果《依托经典诵读落实童蒙养正教育》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从去年开始,实验学校将“童蒙养正、全息反思”定位为学校发展目标,以前些年开展的感恩教育为基础,真正开始探索童蒙养正特色德育之路。
实验学校根植传统文化童蒙养正
童蒙教育的课堂实录和案例点评向全国小学推广
《易经·蒙卦》中写道:“蒙以养正,圣功也。”道出了儿童早期养正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市,就有这么一所学校,它正以独具一格的“养正教育”,让孩子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培养正知正见、正德正念、正言正行,传承发扬传统美德,从圣贤的经典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懂礼仪、懂生活的现代君子、现代淑女。近日,记者前往这所学校,一探“养正教育”的迷人之处。
教研活动周
开展专题“童蒙养正”
研讨活动
26日-27日,市中小学经典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永康实验教育共同体“童蒙养正”专题研讨活动在市实验学校举行。同时,本周也是实验学校一年一度的教研活动周。
“一所学校,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以教研周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平台,是非常不容易的。”参加活动的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如进说,“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实验学校成长了一大批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也多次获得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感恩教育成果还获得了浙江省教科研的最高奖——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能够十几年坚持举办教研活动周,这种执着和坚持值得所有学校学习和借鉴。”
据悉,此次活动由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市实验学校承办,旨在普及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经典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初中小学校长、分管业务副校长及骨干教师共140多人参加活动。
每一年,实验学校都有一个明确的教研活动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童蒙养正”专题研讨。实验学校邀请德育师资培训导师、中华文化传播者、教育部2012年“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倪敏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崧舟,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首届新课改杰出校长、金华市柳湖小学校长倪军健等省内外国学名师亲临活动现场,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柏岩小学副校长胡祎听完讲座后说:“在几位专家的讲座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过于注重教授学生知识,而忘了对孩子们的‘养正教育’,这点实验学校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与领会。”
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施晓红说:“来到实验学校,大家一起讨论经典教育,受益匪浅。经典是灵魂的定海神针,它基于熟读,扎根到孩子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贵在悟读,机缘一到,倏忽顿明;它成在化读,投射在日常生活的一举手一投足,改变精神气质。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播文化的种子,培君子的气质。”
为引领学生将经典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提起自己的正知、正见、正念,进而正德、正言、正行,真正将经典融入自己的血脉,实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经典活用、亲子共诵、晨诵暮省等。
如《弟子规》《德育课本》等经典中包含着待人接物、洒扫应对的种种规范和品行各个维度的要求,实验学校便在家校联系册上附上德行导行指南,引导学生对照经典,将经典落实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中。
在人手一本《家校联系册》的基础上,该校又另外推行了《反思日记》《童蒙养正功过格》和《经典伴我成长践行活动成长手册》,以便于孩子们每日对照经典晨昏定省,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及时将成长经历记录在册。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实验学校有5篇核心成果在《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学》上发表,有9篇论文在省、市级获一等奖,在省市级开设课题研究课30余节。去年暑假,小学语文教学“自选文本”教学专辑,特请实验学校撰写了经典诵读教学课的课堂实录和案例点评,向全国小学语文老师推广。
“每一个学龄儿童都可以通过经典诵读,实现语言、德行的共进;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可以依托经典诵读,夯实母语、德行的根基;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借鉴教学改革成果,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近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更让童伟民坚定了信心:落实养正教育,真正造福于孩子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让少年儿童诵读所有的经典是不现实的,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对此,实验学校找到了一个长期、持续、有效的载体,那就是语文课。十年间,该校依托语文教学,开展养正教育,构建特色养正体系。
小学语文现行教材中潜藏着丰富的感恩课文,实验学校根据感恩侧重点不同将其分为八大类,并构建了循序渐进的经典诵读序列。
一、二年级学蒙学,三、四年级学“四书”,五、六年级学“老庄”、史传、散文等。同时,将古诗、德育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按难易和主题穿插在各个年级之中。从二年级开始,还增加了历代书法名帖赏读。
实验学校利用早读、午休、课前两分钟、放学前等几个时间段,确保学生们每天都有20分-30分的诵读时间。为了让班级和个人了解自身经典诵读情况,每班每人都建立了经典诵读档案,每周检查一次,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此外,该校还设立了“每周之星”“每月之星”两个项目,每周、每月都要评选一次,并在班级、学校宣传栏内登出“诵读之星”的先进事迹,予以鼓励。每到学期末,该校还会对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考级,开展“星级评定”。
“读之诵之,浸之润之,文而化之,行而用之。”实验学校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入手,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知正见的现代人才。
□记者 李梦楚
热烈祝贺第六届中国(永康)国际门业博览会胜利召开
图为倪敏达为与会校长、骨干教师献上一场精彩的中华文化传统养正课。
养正文化的历史渊源
▲
关键词:追溯
养正文化体系内涵丰富
▲
关键词:构建
独树一帜的养正文化
▲
关键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