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家庭档案都有一个难忘故事
![]() |
![]() |
![]() |
□记者 程高赢
日前,市第二届家庭档案展的报名整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许多新发现会给读者带来惊喜。记者采写了其中的几个小故事。
据悉,第二届家庭档案展将于6月11日至7月31日在市博物馆一楼举行,有兴趣的朋友届时可以去参观。
父亲80年前的小学毕业照,儿子一直珍藏至今
69岁的市民马康宁向记者展示了视如珍宝的一张老照片,这是他父亲马云德的小学毕业照。
这张毕业照长约10厘米,宽约7厘米,上方清楚地写着“私立吕氏小学第十四次毕业摄影”,拍摄时间为1936年1月。“私立吕氏小学就是后来的派溪小学,父亲小学毕业的时候才12岁。”马康宁介绍,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为了拍照,父亲特意借了一双鞋子穿。由于营养不良,父亲的身材显得特别小,照相时被安排站在第一排最左的位置(见上图)。
80年过去了,毕业照布满了沧桑的岁月印记,但依旧被马康宁珍藏着。马康宁说,有了这一张照片,常常让他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
31年前的鲜肉收购单,见证当年勤劳致富的喜悦
一张1984年的“永康县食品公司鲜肉收购凭单”,又让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几乎家家户户养猪,马康宁便是其中一家。
“那时农家喂猪没有饲料,都是剩菜剩饭,还有玉米、番薯、青菜叶等等,而全家人最激动的就是要卖猪的那几天。”马康宁回忆,当时国家收购猪肉有肉猪体重标准,体重不足32.5公斤的猪要拿饲料票补上,于是全家人宁可自己不吃饱也要把猪喂得肥不溜秋的,等到收购的那一天过磅达标。
“你看票上写着,当时的收购价是8.45角/斤,算上猪皮等其他部分,一头猪的总价是64.74元。因为一头猪超出32.5公斤的标准,政府还奖励我们50斤的饲料票。”马康宁说,那时候一根白糖棒冰是3分钱,清渭街电影院的电影票也才1角5分钱一张,养猪虽然辛苦,但换来的收入也很可观。
博士在农场插队时写下血书,表明从未放弃理想
这次,胡采薇老人拿出了一张血书,那是她59岁的儿子徐子韬博士在农场插队时写下的。
徐子韬现侨居美国,主要从事石油勘探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徐子韬从小就有着当科学家的远大理想。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特别热爱体育运动。
由于时代的原因,徐子韬中学毕业后到贵州的一个小农场插队。然而这并没有中断他上大学的理想。插队期间,徐子韬白天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为表明决心,他甚至写了“努力攀上科学高峰”的血书。
远在永康的母亲也鼓励儿子去实现梦想。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徐子韬考上了浙江大学,攻读当时的新兴专业——计算机专业。
“他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在校期间他就是优秀学生干部,毕业时还获得‘省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胡采薇自豪地说,后来儿子又去上海交大深造,在石油勘探软件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记者手记:档案,记载着时代匆匆的脚步
6月9日是第三个“国际档案日”,市档案馆自4月份开始举办以“历史,从你的记忆开始”为主题的第二届家庭档案展览以来,陆续收到了包括各类文稿、契约、票据、证件、日记本、账本、照片、录音、录像、古籍、家谱等在内的家庭档案。其中,有离休干部的珍贵勋章,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类票据,有农耕文化的古老物件……它们不仅汇集了个人的人生喜乐,也见证永康的历史变迁。
辉煌的殿宇与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匆匆脚步,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年代,我们都珍视最朴素的内心。一本证书、一张发票、一个物件……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家庭档案展,把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一起记录下来。
汇集人生喜乐 见证历史变迁
每件家庭档案都有一个难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