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镇中心幼儿园把大自然搬进课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实验幼儿园共同体的报道②
记者了解到,这些作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教师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们分步完成制作过程,还要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内容、分析与建议,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协调家长参与到制作中来,制成的作品发挥出了农村幼儿园的乡村特色。
徜徉于“大自然”,我们仿佛置身世外,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一幅幅种子拼成的画作,充分展示了舟山镇中心幼儿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创新的幼儿教育模式。
一名家长表示,他们夫妻俩都在外工作,小孩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无暇陪孩子逛街,也没有闲钱帮他买很多玩具,但制作乡土手工作品,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参与到集体创作中,用一种更纯粹且低成本的方式,告别都市的喧嚣,拥有童年自由自在的快乐。
另有家长坦言,农村多的是萝卜、土豆等农副产品,城里孩子可能认不出来,但农村孩子接触多了,看到叶子就知道是哪种农作物,一指自然角的植物,孩子们便能快速地反应过来“这是四季豆”“这是扁豆”等,丰富了他们的农业常识。
记者获悉,该幼儿园还建有蔬菜种植园区,由教师和家长、幼儿共同料理,蔬菜成熟后,送往食堂加工,供幼儿享用。吃着自己亲手种植、采摘的蔬菜,孩子们非常开心,也开始理解农民伯伯的艰辛与不易,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陈丽春称,幼儿园本该是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场所,应该把孩子们从传统圈养式课堂、课程中解放出来,在实践和游戏中维护孩子的天性、激活孩子的灵性、培育孩子的德性。她和老师们希望把户外的游戏活动、认知活动以及观察体验活动渗透在幼儿园的乡土教学中,还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给予孩子不一样的精彩童年。
□记者 陈慧
师生作品展
舟山镇中心幼儿园幼儿活动图集
幼儿参观文化村落
幼儿创作展示
毛芋制成的啄木鸟
2014年,舟山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丽春提出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和幼儿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并带领每个班级开辟乡土作品展示区。一年后,走进幼儿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孩子们爆发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我们惊讶,同时带来诸多深刻的启发。
该园中一班活动室内,摆放着班主任楼丽爱和孩子们共同绘制的“三个和尚”。和尚由土豆堆叠而成,僧衣由涂料绘制而成,活灵活现地摆放在小桌上。
楼丽爱说,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看到实物,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很快想到创作方式。“圆圆的土豆像不像和尚的脑袋呀?”“红色的比较像和尚的衣领。”孩子们边制作边讨论,很快,三个身穿彩色衣服的和尚就初现雏形了。用笔刻画好他们的神情,不愿扛水的“和尚”便跃然纸上。
听老师讲完三个和尚的故事,孩子们还若有所思地摆弄着三个和尚玩偶,开动脑筋想办法“解救”他们:“老师,三个和尚要是轮流打水,就不会渴死了。”“他们可以接水管抽水喝……”解决问题的思路马上被打开。
中二班的区角,摆放着一群由桂花种子和牙签制成的长颈鹿。它们可是孩子们不经意间发明的。
“春天,校园的桂花树上结了很多种子,洒了一地。孩子们去玩的时候,我们就和他们讨论,怎样把种子利用到创意中来。”该班班主任黄靖靖说,后来,幼儿和老师一起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牙签把桂花种子固定住,当做长颈鹿的头和四肢,塑成长颈鹿的模样。呆呆萌萌的长颈鹿很快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长颈鹿的制作看似简单,却考验孩子们的宏观调控能力、观察能力。孩子们要让长颈鹿的四肢平衡,还结合平时的观察,为它们加入了各种表情。他们制作出来的群鹿有的仰头吃着树上的叶子,有的低头寻觅,有的扭头张望……拼凑得活灵活现。
随着制作变得熟练,孩子们渐渐找到其他制作方式,有的把桂花种子制成了小杠铃,有的把它摆成各类小动物的形状,老师家长们煞是喜爱。
寓教于乐
用蔬菜模型讲述童话故事
a
细心观察
在大自然中发现精彩亮点
b
利用乡土资源
开展手工活动
A
舟山镇中心幼儿园把大自然搬进课堂
自然与教育相融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
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理论,推崇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自然和社会学习。也就是把自然与教育相融合,让大自然成为人类的老师。
数十年后,我市舟山镇中心幼儿园把这位“老师”请进了课堂中。在这所幼儿园,教室的手工区角,摆放着稻草、野草野果、竹子、各种农作物等乡土材料制成的手工艺术品。穿行于绿树成荫、蔬果飘香的幼儿园,看着孩子们徜徉于大自然中,发出阵阵欢笑,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可谓魅力无穷。
舟山镇中心幼儿园占地8300平方米,有7个班共188名儿童。园内植被丰富,满目苍翠,乡土资源得天独厚,再加上舟山镇历史悠久,文化荟萃,舟山二村曾被确定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丰富了该镇的教学资源。幼儿园不时组织儿童参观文化村落,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爱上本土,真正感受到作为农家孩子的乐趣。
有了乡土资源,就能发挥乡土特色吗?事实上,把乡土资源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它真正物尽其用,也是一门艺术。在舟山镇中心幼儿园,一些作品的相似度之高,运用到位,甚至可以以假乱真。该园中一班内,一棵树上停了两只红嘴“啄木鸟”,一动不动地,记者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两只毛芋。毛芋的芋尖“变身”红色的嘴巴,芋毛则伪装成羽毛,活像一直啄木鸟静静地停在树枝上找虫子。这创意寓意美好,让人眼前一亮。
该园中二班外,摆放了一张张木片,上面游着一群绿色的小蝌蚪,木片像一条宽宽的河,蝌蚪群遨游其中,洋溢着森林的自由气息。教室内,老师和学生们还用白萝卜刻成的白雪公主,重温公主遇见王子的经典故事;用树叶、辣椒拼成“红灯笼”,把过道装饰得喜气洋洋;用麦秆编扇子,为夏天送去阵阵清凉……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一年多来,陈丽春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手工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启发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而挖掘乡土自然资源,开展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手工活动,让幼儿尽情地自发表现与创造,使幼儿的好动、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丰富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用心思考
把乡土教材运用得恰如其分
c
B
良好的生态环境
孕育“放养”模式
幼儿作品展
舟山镇中心幼儿园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