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医术将治疗与管理打通
朱海豹:医术出众才能服众
![]() |
日前,市妇保院以无记名形式全院职工投票产生的2014年度“十佳”管理者名单出炉,儿内科主任朱海豹(见图)名列其中。从医14年,管理者的经历占了一半多,朱海豹的当选感言却只有一句话:“医”是基础,医术出众才能服众。
“服众”两字,简简单单14笔,朱海豹的理解却很深。“管理者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管理他人。”朱海豹这么诠释“管理”角色的定义,“管理者是服务者,既要服务病人,也要服务我的同事。而两者的相通之处,就是技术。”
□记者 陈晓苏
爱给人开小灶的儿科医生
戏谑自己会报读儿科专业的原因,朱海豹说是被调剂的。“毕业分配到妇保院后,我还有过转岗的想法,总觉得一个大男人,成天与奶娃们打交道,有点婆妈。”可自己有了孩子后的十多年来,朱海豹的心就没浮动过,“看儿科疾病,也不是光看感冒看咳嗽;看好儿科疾病,也会有成就感,而且比看成人更加重要。”与很多优秀的医生一样,朱海豹也用“干一行,爱一行”来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
最初之所以不喜欢儿科,是因为朱海豹觉得与婴幼儿沟通有距离,不像成人讲述病症那样直接,通常由家属描述的病症,也会有夸大,或者忽略细节的“意外”产生。可既然已经安心于儿科了,总要想办法解决的。
“我们主任‘喜欢’给人上课。”儿内科的很多医护人员都知道朱海豹有个习惯,但凡碰到稍微复杂点的病情,除了查房时做好解释,主任还会把家属叫到办公室开开小灶,个别辅导。
朱海豹说,这是和患者沟通的一个过程——查房时受时间所限,不可能进行全面讲解,而利用其它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答疑解惑,能更好地了解家属的想法,以便于后续治疗开展。
“朱医生的话就是颗‘定心丸’,其实我们看着小宝那么难受,心里真的很烦躁,朱医生都跟我们讲清楚了,我也就稍微放心一点了。”一宝爸说,小宝6个月大,因为先天性喉气管软化,吞咽困难,再加上反复肺炎,上级医院都已经跑了好几趟,病情改善却不明显。
“属于先天畸形,大部分婴儿会随着发育而好转,即便不能好转的,也有办法治疗。”朱海豹告诉宝爸一些注意事项的同时,还叮嘱他在家碰到什么情况,随时可以电话咨询,专家门诊也可以随诊。约定好复诊日期,宝爸夫妻俩带着一张随访卡和一席贴心话,安心地回家了。
管理者的本质是服务者
对于朱海豹来说,树立管理者其实就是服务者的观念是医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7年,原本的儿科因为病员数激增而分立成儿一病区、儿二病区,朱海豹接管儿二病区,就此开始走上管理岗位。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朱海豹清楚地认识到:“医术,不仅是技术,还有责任担当和沟通技巧。”
今年,整个大儿科又重新进行整合。朱海豹从接管一个病区扩展到管理两个病区,还要负责门诊、急诊调度。在旁人看来,人多嘴杂,朱海豹要碰上难题了。可坐在记者跟前,朱海豹还是一脸轻松。
“其实真不难,关键是权、责、利的匹配。就比如我把基础工作做在前了,所有医护人员都有明确分工,所以我才有时间坐在这里与你聊聊。”门诊医生不变,朱海豹将急诊值班与住院部的医生融合,“急诊忙的时候,住院部的去支援;急诊闲时,医生要回住院病房坐班。”这种有序的流动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医生对病童从收治入院到治疗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朱海豹对自己的“小发明”挺得意的。让儿内科的医生们觉得得意的,是他们的主任。“技术自然不用说,每次危重急诊都少不了他,我们有啥不明白的,也都找他,一准可以解决。”儿内科的医生说,最让他们信服这个主任的,还是朱海豹的责任担当,“每次检查、操作,主任都会清楚透彻地掌握病童的情况,然后放手让我们去执行,而他会在旁边监督并指导,这对我们的成长来说,作用非常大。”
“低年资的医生,怕出错,难免畏手畏脚,指导他们也是我的责任。管理者的本质是服务者嘛。”朱海豹笑着说,“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同事信任你了,自然会配合你开展工作,也就不会产生什么管理难题了。”
以医服众,说穿了,就是以过硬的医技服务群众,让群众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