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8版:象珠新闻

象珠:触摸得到的“鲜活”历史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开启美丽蝶变

●峡源村听松别墅
位于象珠镇峡源村松竹巷18号,为民国初年建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73平方米,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硬山顶。
一进门厅三开间,明间正中设大门,两侧清水砖砌筑,上方施门匾,书有“听松别墅”四字。两侧设小台门,上施门罩,山墙施五花马头墙。二进后堂三开间,两层,底层敞开,明间梁架抬梁式,次间梁架穿斗式。厢房两层,均五开间。一周檐柱均施牛腿。听松别墅布局规整,牛腿、花窗等构件雕刻精美、生动,在峡源村传统民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象珠品位

  千年传承

  历史文化名镇

  象珠有什么

  关键词:年代久远

  格局完整

  历史鲜活

  

  象珠古镇的悠久历史,有一个让象珠人津津乐道的证明,从新中国第一张浙江省地图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永康只有象珠、古丽、桐琴(现划归武义县)三个古镇。

  而该镇最主要的清渭街村,建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两溪汇合处,溪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于是得名清渭。后村落延伸成长街,又兴集市,所以称清渭街。清渭街集市形成于明代,至今仍保留着清末民初建筑的风格,木板门、石板路。老街有各种店铺400余家,如中药店、打铁店、弹棉絮店、灯笼店、糕点店等。

  此外,象珠有名扬浙中的魅力第一山,象珠尖山;有水清见底、风景如画的三渡溪自然风景区;有大小古桥三四十座,堪称“古桥梁博物馆”;有“永康第一”一公里长的古街,象珠老街;有建造于五百年前的明代古建筑“五进民居”,等等,不胜枚举。

  “我们的老镇格局保护得很完整,更重要的是,象珠老街、清渭老街贯穿的居民区,不仅具有商业功能,还伴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象珠镇镇长杨献看来,象珠镇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历史没有沉睡在那些古老的设计和建筑之中,反而以一种讲述者的姿态诉说着历史的脉络,蕴含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例如清渭老街上,有两家药店非常有名。一家是应树德堂药店,是永康历史最悠久的药店。据《永康县志》记载,应树德堂始办于明代中期,有500年历史,为应姓始祖到清渭街开设的中医药店,祖传至今,医术精湛,药效卓越,远近闻名,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周边百姓慕名而来。清渭街因而成为杏林之地,甚至存有仙水井的传说。

  另一家是应兰顺中医,药店曾是地下党的联络站,擅长妇科、儿科,现在坐堂的是其孙子应滔。应滔年近五十,毕业于省中医药大学,兼得家族真传,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每天在清渭老街、城里店铺两头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要不是春节三天外出避客,难得有一天休息。

  老街上还有一家打铁店,店主叫胡岩献,70多岁。他和老婆两个人,打了50多年的铁,现为永康打铁非遗传人。普通的菜刀,市场上随处可见,可用了胡大伯打的菜刀,才能体会到“轻、快、薄”的好处,用个十年八载没问题。

  除了百年老店,象珠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象珠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2项,如打罗汉、龙灯、花灯、铜钱棍舞蹈等。传统手艺工匠门类繁多,传承至今。其中,“永康锡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珠镇的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这些有人生活的建筑,需要人传承的遗产,使得象珠镇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象珠历史文化名镇研究会会长徐新雄这样总结。

  ●象珠四村叙彝堂

  叙彝堂位于象珠四村,据当地群众古老相传及建筑构件特征判断,该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现存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27平方米,长方形平面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中轴线上建前、中、后三进,左右为厢房。中进五间,明、次间梁架结构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单步用四柱。雀替雕刻亭阙、人物等。叙彝堂用材考究,建筑高大宽敞,雕刻精细,格局保存基本完整。

  ●象珠四村五进厅

  位于象珠镇象珠四村五进路68号,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45平方米,长方形平面布局,五进四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

  中轴线上建前后五进,左右为厢房。二进三间,明间梁架结构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用四柱。前檐用船篷轩,天井用卵石铺砌。

  ●上柏石东区52号民居

  位于象珠镇上柏石村上柏石52号,原名下园宅,建于清中期,坐西朝东,占地418平方米,四合院式,前后二进,左右设厢房,砖木结构,硬山顶。

  一进前厅三开间,两层结构,明间梁架抬梁式,次间梁架穿斗式。二进后堂三开间,明间梁架穿斗式构架,前廊施月梁。左右厢房两层,均六间。整体布局规整,牛腿、雀替、花窗等构件雕刻完美。

  ●峡源村古桥群

  峡源村现存元代至民国古桥8座,结构类型多样,有蹬步桥、三折边石拱桥、乱石拱桥、木梁石板桥等,古桥名依次为上原桥、继济桥、木梁石板桥、蹬步桥、济川桥、万古桥、里源桥、胡家桥。

  桥梁桥体均以石块、石板砌成,简易耐用,但历史悠久,构造形式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8 日,象珠镇政府会议室里济济一堂,他们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普通工人、农民……不过,从这一天起,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象珠历史文化名镇研究会会员。

  日前,象珠镇与湖州南浔区双林镇、凌湖镇等6个镇被确认为我省新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了更好地挖掘、弘扬象珠的历史文化,在象珠镇党委、政府和研究会发起人的积极筹备下,象珠历史文化名镇研究会首届会员大会召开,首批有79名会员。该研究会的成立,预示着象珠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象珠历史文化名镇,你必须知道的点

  记者 颜元滔 制图 蒋立峰

  ●象珠老街

  从资料考证,公元1200年前后,胡、陈、徐、郑、王姓陆续迁入象珠居住。从明代中期开始,象珠已逐步成为永康的四大集镇之一。整个象珠老街街区由象珠一到四村、郑家、如春、庄口共七个行政村组成。象珠老街为南北向南,贯穿街区中部,全长约1千米,北自奇一公祠,南至奇三公祠止。古镇东侧从水阁塘起至大桥建有明渠,起抗旱涝、防水灌溉及提供生活用水的作用。老街逢农历四、九为集市日,热闹非凡。

  象珠老街路面原为卵石铺就,由于交通需求,已经铺上了一层水泥地,但亦十分古朴。老街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风格,以砖木结构为主,硬山顶,灰石墙黑漆瓦,单调简朴,雀替、花窗等构件雕刻精美、生动,细部雕饰别具匠心。老街从水阁塘至下街殿亭共有店铺百余间,多数尚保持原状。

  ●峡源村

  峡源村位于三渡溪上游,亦是象珠境内最深入西北部山区的村庄之一。从镇区来往峡源村的小路沿三渡溪而上,穿过秀美的三渡溪水库,一路两侧风景如画。村庄整体处于河谷处,由于空间狭窄,村庄整体呈带状布局。受河谷地形高差的影响,部分民居运用大量石材平整基础,形式独特,极具美感,从村口的几棵百年古树可见峡源历史之悠久。三渡溪从峡源村中间穿过,溪水清澈,部分区段水流较急,终年发出叮咚的响声。由于溪水的分割导致两侧交通不便,从元代至民国,村里在300米长的溪水上建起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8座古桥,成为峡源村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

  ●清渭老街

  据清渭《马氏宗谱》记载,清渭街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盛唐,距今约1200年。自宋代以降,除马姓外先后有吕、何、应、李登迁入清渭街,成了清渭街新的居住群体。清渭老街北枕象珠尖山,东抱龙山,起于上街殿,止于下街殿(现已拆除),全长约600米,整个老街以中杠桥为中心,逐步向两边发展,各式店面沿街而建。农历二、七为老街集市日,贸易颇盛。另据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清渭老街在明朝时便已设市经营,两旁的店铺已密集繁多。

  老街街道两旁店面屋尚留明清时期建筑式样,以砖木结构、硬山顶为主,而廊沿、马腿、雕梁画栋,活灵活现。

  ●上柏石村

  上柏石村位于象珠镇域东南侧,临近古山镇,全村处于丘陵地带,村内高差较大,乡村建筑景观较为丰富。上柏石村以陈姓为主,皆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亮的后代。村内近年考上大学的达300多人,为全镇之首,故亦称状元村。由于村民普遍学历较高,文化修养较好,对文物遗存的保护意识也较强,至今尚存较多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同时,在镇政府与村委的引导下,村民共同筹款维修古宗祠也是镇内少有。村内道路两侧汇集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典型民居,其建造工艺各不相同,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背景。村口建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粮仓也颇具特色。

  摘回金字招牌

  象珠怎么做

  关键词:传承文化

  转型升级

  打造特色小镇

  

  为丰富象珠镇历史文化名镇内涵,保持象珠镇历史文化的完整性,根据《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象珠镇划定了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环境景观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峡源村、雅吕村、山西村、上柏石村划定为传统风貌村落,纳入象珠镇镇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具体说,核心保护范围以清渭老街、象珠老街两个古街区为主体,并涵盖镇区内各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面积为13.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在核心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对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面积为20.9公顷;环境协调区在建设控制地带的基础上,纳入尖山、三渡溪、古道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面积为199.5公顷。总面积为234公顷。

  前期,象珠镇政府对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内的基础设施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基本完成尖山公园的建设,建造宝塔、寺庙、长廊、游步道、休憩亭、牌坊、公园管理用房等;修建了极富文化底蕴,建筑美学与历史人文完美结合的宝带桥,使其成为连接尖山公园与居民区的枢纽;对象珠菜场进行整治,拆除了原先乱搭乱建的菜摊子,消除了“脏乱差”的情况;集镇区域卫生保洁采用统一聘请保洁公司清扫的方式,一把扫帚扫到底,为古镇的环境卫生保驾护航;集镇范围内2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开工建设;清代古祠寿祠正在修缮当中,等等。

  “象珠镇是金华市级中心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也是一个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工业经济正在崛起的大镇。通过前期两年多的申报准备,象珠镇拿到的不仅仅是一张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金名片,更是我镇转型升级的一次历史机遇。”在象珠镇党委书记应挺看来,象珠发展受土地、环境等因素制约,获评历史文化名镇后,无疑可以充分利用这块金字招牌,夯实集镇整治,发展影视产业、旅游产业,引导、带动该镇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象珠经济“二次出发”。

  象珠历史文化名镇研究会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民间组织,则将配合镇政府做好象珠镇的各项建设,包括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景区的管理、开发、利用,结合全镇的旅游规划,科学、合理地挖掘旅游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在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商业运行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长效运行与发展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正在编制的旅游规划,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去掉现代元素,保留有特色、有价值的古老味道,使其成为记得住的乡愁。”应挺说,象珠将围绕历史文化名镇做文章,打造特色小镇,充分发挥金字招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象珠镇品位,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


永康日报 象珠新闻 08 象珠:触摸得到的“鲜活”历史 2015-05-13 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3;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4;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5;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30;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31;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16;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3;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2;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19;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5;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9;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17;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6;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8;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8;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7;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1;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18;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0;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24;永康日报082015-05-1300006 2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