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飞翔翅膀
追求光明理想
解密红色女战士胡济邦
![]() |
在红场留影 |
![]() |
1934年春,胡济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
![]() |
![]() |
胡济邦生活照 |
![]() |
与家乡亲人拥抱 |
A
胆识过人
受到周恩来当面夸赞
B
战场大显身手
朱可夫将军为她敬酒
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党驻苏使馆工作。1936年初,胡济邦到达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胡济邦由此也成为中国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此去13年!开启了胡济邦一生中最为灿烂的篇章。“我曾专门去北京,一是看望表姐,二是采访她做战地记者时的经历。”应跃鱼也是胡济邦的表弟。他说,胡济邦风轻云淡的描述,却让他在心底泛起了强烈的波澜,那些惊险万分的片段,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旁人一定感受不到。
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中共秘密党员。这些象征着特殊荣誉的身份,都属于胡济邦一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卫国战争打响后,胡济邦主动要求进入前线采访,用手中的一支笔,忠实记录了卫国战争的全貌。她全程经历了卫国战争,足迹遍布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波罗的海。
从1941年到1946年,胡济邦在《中苏文化》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等,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的历史性珍贵照片。
有一次,她正在采访战场上的伤员,身后不远处,突然冲出来一个德军士兵。万分危险时,胡济邦不慌不忙,捡起伤员掉在地上的手枪,抬手“呯”地一枪,解决了德国兵。
胡济邦曾采访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该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就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将军曾举行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胡济邦。他说:“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特别高兴。”朱可夫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胡济邦出生在古山镇古山二村。“那时女孩子能读书的不多,姑妈却凭着聪明才智,一步步考出家门。”侄子李光齐告诉记者,姑妈曾说过,从小到大每次考试,她都是第一名。
1927年,年仅16岁的胡济邦考入杭州法政学校,开始真正接触革命思想。第二年,胡济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经济系,加入反帝大同盟。
李光齐说,自己的父亲曾如此评价妹妹:从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一看就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我曾问过姑妈,当红色间谍时怕不怕?姑妈没有多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另一位侄子吕光兴回忆,也许是受过严格训练,胡济邦从不愿向任何亲友多说做红色间谍时的秘密。
1933年夏,胡济邦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1934年春,23岁的胡济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机智地护送16本前往苏联的护照交给组织。此事给当年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当面夸赞胡济邦:“多亏你搞到了出国护照!”
穿过她儿时居住的村庄小巷,翻看她回乡探亲时拍摄的相片,倾听她在永至亲的深情回忆。9日,记者追寻着胡济邦在家乡留下的痕迹,希望能够近距离解密这位红色间谍、二战期间唯一驻苏中国女记者传奇的一生。
“济邦,济邦,这名字不仅有男子汉般的气概,她的一生也实现了‘济邦’两字的含义。”本报离休记者、几十载致力收集撰写胡济邦史料的应跃鱼谈起胡济邦,神情激动。
C
特别爱美
文字仪表俱佳
“那一年姑妈回乡探亲,在我们两兄弟家住了一个多月,每次出门前,都要花一二个小时打扮,由于她的手曾骨折,我们还帮她梳头。”侄子吕光兴和李光齐都说姑妈非常注重仪表,这是她多年担任外交官所养成的习惯。
1949年5月,胡济邦历尽艰险,回到祖国。9月,胡济邦进入正在筹建的新中国外交部大楼,有段时间曾在大使学习班任外交礼仪教官。她教“学生”特别严格。准备去匈牙利当大使的黄镇夫人朱霖,穿了件连衣裙,却把里面的汗背心往领口拽了拽,自觉很漂亮。胡济邦看了却直摇头:“背心露出来,人家会认为不礼貌。”有一次学习吃西餐,服务员递上一盘水,朱霖想喝,胡济邦赶紧制止:“这是吃完水果后洗手用的水。”朱霖只好缩回手说:“真是活受罪!”
胡济邦在外交部办公厅任秘书科长、处长,研究室研究员等职近7年,为共和国外交部的初创,付出了全部心血,得到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高度赞赏。
“记者是很崇高的职业。当记者对我的工作来说,就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做一名战地记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触角要敏锐,要关心政治,要有正义感,要坚持真理……”应跃鱼说,胡济邦的这番话,让他受益匪浅,对他的记者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56年,胡济邦调《人民日报》国际部任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等国。她常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回大量通讯和社会动态内参。
胡济邦妙笔生花,纵览国际风云,其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电作为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胡济邦兼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她的丈夫毕季龙,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79年,胡济邦随夫至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多年来,夫妇俩共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等国。
D
“她和姑丈看着辉煌,却过得很节俭,很多破旧物品都舍不得扔。但她对党的事业和慈善事业却慷慨解囊。”李光齐说,1993年,胡济邦回乡参加古山小学80周年校庆,一口气捐助了积攒许久的5000元存款。据了解,胡济邦在1949年还曾把一笔外汇折算成人民币1万多元捐给外交部幼儿园。
胡济邦因工作繁忙,一生只有三次机会回永。“那时我们都很小,她很疼我们,给孩子每人一罐用水晶瓶装着的糖果,还有两块钱的红包。”上世纪50年代,阔别家乡20多载的胡济邦首次回到了故乡。
1989年,胡济邦第二次回乡。这一次,年迈的她与家乡的亲友一起攀爬了方岩山,并到方岩橘山打了一箩筐土橘,她一边吃一边称赞:“比其他地方的橘子好吃!”
1993年,正值胡济邦母校古山小学校庆,她不顾医生劝阻,忍着骨折病痛的折磨回乡。那一年,胡济邦停留了一个多月,参加了母校的校庆,为母校题字。她走遍了永康的大街小巷,感叹家乡变化。并与时任永康主要领导畅谈家乡发展。
“她很喜欢吃永康豆腐,还有萝卜钱,一看到这些,就顾不得消化不消化,吃个没完。”李光齐说,看得出,她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尤其对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怀有深刻记忆。
1995年,胡济邦在上海病逝。遵其遗嘱,骨灰被撒向如同她传奇人生般壮阔的无边江河。
在古山二村附近一块小山坡上,有一块雕刻着红色五星的墓碑。余晖映射下,墓碑上“胡济邦”三个字格外醒目。这是她的衣冠冢,这位在隐蔽战线上奉献了大半生的传奇人物就休憩于此,和她入党初期的身份一样,不引人瞩目,却令人肃然起敬。
首席记者 王晓鸣 记者 楼蕲
三次回永
慰藉思乡之情